马鸿逵与国宝疑案始末 稀世国宝最终到哪去了?( 二 )


因蒿里山有这样的历史溯源,所以马鸿逵 。就把修建纪念碑和“烈士祠”的地址,选在了原阎王殿神庙和文峰塔的废墟上 。无巧不成书,没想到就在这次施工中,恰是这两组唐、宋祭地玉简再次出土 。
马鸿逵责令总部副官马如龙负责施工,特意调特务团负责拆除神庙残基,清理平整地基 。有一天,该团手枪营三连的工兵清理墟址条石时,从条石下挖出一块碾盘大小的石板,上面还钉有8个七八寸长的铁把子(挂石,即用来挂住石头便于抬起的把柄) 。石板下面3尺多深处有一个一尺见方的石匣 。打开一看,内装金线串连的玉简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又挖出一个长约一尺二寸,宽约八九寸的铜匣(即金匮),内有玉条、玉印等 。在场的人谁也看不懂,不知是啥东西 。团长陈有福遂令三连长陈柱柱带10多名士兵,将这些宝物原样包扎好抬到总部,交给参谋长罗震 。罗震是个有学问的人,看了以后知道是唐、宋封禅玉简,便让身边的一个参谋把玉简上的文字抄录下来,又给正在南京开会的马鸿逵发了电报 。马鸿逵接电报后,惊喜万状,急令随行的秘书长冯延铸拟稿复电,令罗震“密存勿宣”,待他回来后处理 。
1992年1月29日《团结报》第四版刊载甘肃榆中县政协委员马家驹去台湾探望家父马敦厚归来写的文章,谈到了他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亲眼看到了他爷爷在泰安修“烈士塔”“烈士祠”时,挖得的稀世国宝唐宋玉简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10频道《国宝档案》栏目也播出了介绍国宝唐、宋玉简的专题节目 。那么,这组稀世国宝的来龙去脉又是怎么回事呢?说起来,这件事和国民时期主政宁夏17年的宁夏省主席马鸿逵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