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烂最坏的词:内卷( 二 )


无法带来社会正向收益的竞争 , 就叫作卷了 。
比如 , 有一些考试 , 为了选拔 , 但是增加了很多并不是一定需要的知识 , 那所有人为了参与选拔 , 不得不学习这些自己不一定将来需要的知识 , 那这一部分知识带来的就是内卷 , 就是无正向收益的付出 。
除了内卷 , 还有一个名词叫剧场效应 , 用理论的方式来说明内卷 , 其实也很荒谬 。

所谓的「剧场效应」 , 就是说很多人在剧场看戏 。
本来大家戏看的好好的 , 结果坐在第一排的人不讲究 , 非要站起来看 。
而第一排的人站起来 , 第二排的人就被挡住了 , 于是第三排的人也站起来 。
结果最终 , 整个剧场的人只能都站起来才能看戏 。
而大家都站起来的之后 , 跟大家都坐着的时候 , 相对高度是一样的 , 也就是结果没有什么改变 。
但是大家却被迫站着看戏 , 放弃原来更舒服的坐姿 。
这就是传说中的「剧场效应」 。
问题的起点在哪里呢?剧场效应在说 , 因为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 , 只要他们不站起来 , 这事就解决了 。
这种取了个什么效应的名词很容易唬住人 , 他让人们以为这是理论界的一个结论 ,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伪科学、伪知识 。
【2021年最烂最坏的词:内卷】我们观察一下真实的世界就知道了 , 你看电影时碰到过这种事吗?一次都没有是吧 , 为什么现实世界不会出现呢?因为现实世界受到产权制约 , 电影院作为产权方 , 他会出来制止你这种行动 , 否则第一排都这么干 , 以后谁还来你家看电影了?
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例子 , 却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书本来 , 成为一个所谓的社会理论 , 实在是无比荒谬 。
其实人们应该问的是 , 第一排的人为什么要站起来?
如果是考试 , 只选前十名 , 所以第一排的人要尽快站起来 , 那我们要继续追问:为什么只选前十名 , 不可以增加供给 , 选前二十名吗?选前三十名吗?
你只要顺着逻辑一直追问下去 , 你就会发现 , 第一排人站起来后面的深层原因 , 才是你要关注的 , 而不是第一排人会莫名其妙地站起来 。
一个人如果付出行动和努力, 那他一定被他的需求所驱动 , 需求是无法被控制的 , 你要问的是供给出了什么问题 , 才让这个人的需求必须要站起来才能得到满足 。
03
还有一个挺知名的说内卷的例子 。

有人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内卷 , 一个老板要雇佣一个工人来给他家修房子 , 来了三个工人 , 第一个工人说 , 我一天五百 , 第二个说 , 我一天四百 , 第三个说 , 我一天三百 , 结果显而易见 , 第三个工人入选了 。
他用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他想说 , 如果大家都说五百 , 那老板只能随便挑一个人 , 他得付五百 , 因为竞争导致即使成功竞争的人 , 他也是损失二百的 。
这个故事用来说明 , 这就是 , 卷死了 。 他们都损失了 , 报五百的没拿到工作 , 报三百的拿到工作 , 但少赚了二百 。

这个故事中的谬误在哪呢?
那就是设定了一个上帝视角 , 他认定五百就是一个合理的价格 , 而三百则是内卷后的价格 。 因为有这么一个设定 , 他才把300的价格定义为损失了 。
你凭什么认定500就是合理价格呢?而不是认定300是合理价格呢?是前两个人报高了呢?他回答不了 。
价格永远是在市场中动态形成的 , 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 而不是一个人为设想出来的价格 。
其次他还预设了第二个条件 , 那就是报500的价格 , 老板一定会买 。
我们生活中其实经常有这样的经验 , 我们想买一个东西 , 结果这看看 , 那看看 , 最后都没买 , 为什么 , 嫌贵 。
生活中 , 并不存在某一种价格下 , 人们就一定会购买的情况 。 如果三个人事前约好 , 全部一起报价五百 , 还一种可能就是老板想想 , 太贵了算了 , 我不请人了 。
最后的结果是工人没有拿到工资, 老板也没找到人干活 。
想想 , 你们家为什么是自己在做饭 , 而不是请个厨师天天为你家炒菜?因为厨师的要价太高 , 而你嫌贵 , 所以你们之间无法完成交易 。
而在竞争的价格下面 , 老板得到了工人干活 , 而一个工人也拿到了自己可以接受的工资 , 这就完成了一次交易 , 双方都得到了改善 , 你有人给你做饭了 , 厨师有了收入了 , 皆大欢喜 , 实现双赢 。
而这一幕 , 你把它放大 , 这就叫市场经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