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想过夜空为什么是漆黑的?



有谁想过夜空为什么是漆黑的?


文章图片



有谁想过夜空为什么是漆黑的?


文章图片



有谁想过夜空为什么是漆黑的?


文章图片


奥伯斯佯谬(英语:Olbers' Paradox)又称奥伯斯吊诡、黑夜佯谬或光度佯谬 , 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于1823年提出 , 于1826年修订 , 指若宇宙是稳恒态而且无限的 , 则晚上应该是光亮而不是黑暗的 。
在此之前 , 类似的想法已由开普勒于1610年提出 , 后来于18世纪爱德蒙·哈雷及契苏(Jean-Philippe de Cheseaux)等天文学家的研究中逐渐成熟 。 漆黑一片的夜空印证了宇宙并非稳恒态的 , 是大爆炸理论的证据之一 。

假设假如宇宙是稳恒态而无限 , 而且有无数平均分布的发光星体 , 则无论望向天上哪一位置都应该见到一粒星体的表面 , 星与星之间便不应有黑暗的位置 , 黑夜时整个天都会是光亮的 。
更确切的表述是 , 如果宇宙是稳恒 , 无限大 , 时空平直的 , 其中均匀分布着同样的发光体 , 由于发光体的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而一定距离上球壳内的发光体数目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

奥伯斯佯谬指出 , 稳态宇宙下的夜空理应是一片光亮的
这样就使得距地球距离──全部发光体的照度的积分不收敛 , 黑夜的天空应当是无限亮的 。
被接受的解释奥伯斯佯谬有两种解释:1.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2.红移现象 。 而后者是最重要的效应 。 (即使在稳态宇宙理论的模型中 , 也推论出宇宙是无限老和空间是无边际的 , 但夜空依然是黑暗的 。 )

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这个解释指出有限速度的光要游遍宇宙的空间本身就是矛盾的 , 当我们遥望远处的空间 , 其实就是在回顾历史 。 最后 , 我们仍只能观察到有限年龄的宇宙 。
有趣的是 , 作出相同解释的还有诗人爱伦·坡在1848年的散文诗《我得之矣》 , 诗中他写道:

“星星是连续不尽的 , 然后背景的天空将呈现一致的光亮 , 就像银河所显示的——因为不会有绝对的点 , 在那所有的背景中 , 星星将不复存在 。 因此 , 在那些 , 在这样的事态下 , 唯一的模式 , 我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望远镜在无数的方向上发现空隙 , 将假设无形的背景 , 因为距离的遥远 , 光芒从未能到达我们 。 ”

红移有限的宇宙年龄所提供的星光来照耀天空时 , 导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看不见任何一点大爆炸的贡献?
这原因是大爆炸本身的辐射因为宇宙膨胀的缘故 , 已经红移到微波的波长 , 成为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 。
宇宙的膨胀也限制了可观测宇宙的大小 , 这意味着在此之外的光线到不了我们所在之处 , 这在光学效应下创造了有限的宇宙 。 (参考有限年龄的论据 。 )

其它解释也有人提出另一种解释(奥伯斯本人就曾这样解释) , 指宇宙并非透明 , 远处星光会被宇宙间黑暗的星体 , 尘埃和气体阻隔 , 令极远处的光线只可以传播一段有限的距离而不能到达地球 。
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 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 , 能量必定守恒 , 故此中间的阻隔物会变热而开始放出辐射 , 结果导致天上有均匀的辐射 , 温度应当等于发光体表面的温度 , 也即天空和星体一样亮 , 然而事实上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

开普勒认为奥伯斯佯谬论证说明宇宙是有限的 , 或最少是只有有限数量的星体 。
分形学权威本华·曼德博提出了另一种不需基于大爆炸理论的解释 。 他指出若星体是以分形方式在宇宙间分布(例如类似康特尘埃) , 不用大爆炸理论也能解释奥伯斯佯谬 。
【有谁想过夜空为什么是漆黑的?】但他的理论是用于展示分形理论多于解释夜黑问题 , 从天文学观测亦没有证据显示星体以分形模式分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