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茶道哲学的诞生与轨迹(下)



人类茶道哲学的诞生与轨迹(下)


文章图片



人类茶道哲学的诞生与轨迹(下)


文章图片



逍遥哥 著
3、人类茶道思想的深奥神秘属性
人类的茶道思想哲学 , 诞生于华夏唐代 。 从世界各国开始接触茶叶 , 就对茶之道感到无比的神秘 。 英国人花费了超过100年的时光 , 才搞清楚绿茶和红茶 , 都是茶树生长的 , 只是制茶工艺不同 。 而从唐代《茶经》诞生 , 正式开启人类的茶学之门 , 茶就从饮品正式进入人类的精神文明之中 。 但是 , 一千多年过去了 , 世界文明对于华夏茶道思想 , 仍然充满神秘感 , 难以了解 。
原因只有一个:华夏茶道的出身太高贵、太深奥 。 茶道甫一出世 , 就是诞生于道释儒三者一体的文化土壤之上 。 陆羽、杜育、皎然、卢仝等人组成的拥有惊世创造力的人类茶学茶道创造者团体 , 一开始就赋予了茶道的道释儒三者一体的文化内涵与深远的文化传承土壤;一开始就赋予了茶道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洗涤心尘、凌驾凡尘等内涵的深奥属性;一开始就赋予了:茶道 , 乃乘风御云之道 , 同时又是具有独特价值观与哲学理念的深奥文化思维体系 。
纵观青史 , 不对华夏传承深远的道释儒文化有深入的理解 , 怎么能懂得华夏茶道?是以千余年来 , 别说世界文明中的各国饮茶者难以理解 , 连本国的非知识群体饮茶者也难以理解 。 时至今日 , 全球约30亿饮茶者 , 懂得华夏茶道之人 , 不过寥寥之数 。 自唐代之后 , 人类茶文明经历四次大断层(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辽金元时期、清代民国时期) , 中国的知识群体饮茶者也难以理解茶道的袅袅余香了 。 历史的迷雾 , 又一次遮盖住了曾经最接近自然的人类茶道思想文明 。
纵观华夏茶史最近这一千年 , 其实丢失的恰恰是最重要的 。 我们在历史中找回了煎茶法、点茶法、唐代宫廷茶器以及炒青散茶泡茶法的来源 , 还找回了部分的茶文化和茶政资料;恰恰丢失的就是最重要的茶道 , 以及以茶美学为核心的风雅生活方式 。 往往我们一边喝茶一边寻找历史迷雾中的茶道时 , 就会觉得满嘴苦甘 , 一心苦涩 。 可是 , 如果丢失了茶道 , 茶就不过是一种植物饮品罢了 。
毫无疑问 , 茶学将对人类文明的方向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 茶将对人类回归自然的步伐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 茶将对人类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提升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
现在 , 正是人类茶文明的暗夜 。 人类茶文明的新一段发展历程 , 才刚刚萌芽 。 对于人类茶学的复兴与普及来说 , 才刚刚开始 。 对于人类茶道思想体系的探索 , 才刚刚启程 。 下一次的人类茶文明高峰期在何时到达 , 在于你 , 在于我 。
《论自然》
自然者 , 天地、大道、回归也 。 天地者 , 自然之本也 , 有无之共也 。 大道者 , 道法自然也 , 天地之规也 。 回归者 , 人诞于自然 , 而归于自然也 。 知者微 , 不知者妄 。 归者顺 , 不归者逆 。 故人之存 , 基于自然也 。 茶之心 , 根于自然也 。 知自然则茶心开 , 不知自然则茶门阖 。
无之境 , 始也 , 道也 , 天地也 。 其玄莫能知也 , 其妙莫能道也 , 惟其韵或可感也 。 阴阳、枯荣、五行 , 人之所见 , 物之所存 , 或为无之化也 。 春之发 , 夏之长 , 秋之敛 , 冬之藏 , 亦或为无之化矣 。 人所探无 , 惟循有也 , 自有始而知韵 , 自有之利而知无之用 。 无化万千 , 或为秋意 , 或为室空 , 或为时光 , 或为心无波 , 或为天外虚 。 因无之境具有本质之韵 , 故为静之极与美之极也 。 吾不知其之象 , 惟感其之无穷也 。 所谓人间万象兮皆属无 , 天地至妙兮终归道 , 法自然兮明真 , 寻本质兮至昭 。
——摘自《茶的核心思想:探索人类文明的方向》

4、人类茶道思想进程表

推荐阅读



    时间
    进程
    有关说明
    萌芽期
    周朝
    诞生文化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 诞生华夏核心文化 。 这是未来人类茶道思想哲学的核心文化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