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封侯到自杀 李广到底冤不冤?( 二 )


就是汉武帝最后这句警告的话,要了李广的命 。
汉武帝给卫青和霍去病各分配五万“千里马” 。霍去病从代郡出发,直接攻击中部的伊稚斜单于 。汉武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伊稚斜因听信了赵信之言,采取远遁沙漠、坚壁清野的政策,霍去病带兵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派他去对付正合适 。
而卫青从定襄出发,目标直指东部左贤王的匈奴军 。考虑到卫青这一路打的是持久战,汉武帝给他安排的四员部将分别是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 。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汉武帝原本是让霍去病对阵伊稚斜单于,让卫青对阵左贤王的,但结果却完全相反,霍去病最终碰上了左贤王,而卫青则碰到了伊稚斜单于 。
首先,我们来看卫青这一路的情况 。两军对上眼后,伊稚斜首先听从赵信的意见,来了个“不羞遁走”,把辎重和部队都撤移到漠北 。此举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汉军活活拖垮,然后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反攻倒算 。应该说伊稚斜的如意算盘打得很不错,似乎布成了一个必杀之局 。
面对伊稚斜的出招,卫青没有退缩,相反,他决定陪伊稚斜玩这个猫捉老鼠的游戏,进行破局表演 。他兵分两路,在伊稚斜的北逃路上对其进行两面夹击 。一路从正面追击匈奴,直捣其王廷;而另一路则绕到东面,行千重山,涉万道水抵达漠北 。
卫青决定把漫漫的漠北征途交由老将军李广来执行 。他把李广和赵食其的军队合并,共同完成此行 。当然,卫青之所以这样不体恤老将李广,让他参加“长征”,是因为他的私心作怪 。什么私心呢?在战场上自然是战功了 。
取代李广成为先锋的是公孙敖 。公孙敖和卫青是啥关系,大家都知道 。卫青临阵换先锋,显然是想帮这位曾帮自己两肋插刀的兄弟立下战功 。
而李广自知以后上战场的机会不多了,而且又急于表现自己,所以对卫青的安排表示了最强烈的抗议:“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 。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次我来参加这次军事行动,就是要当前锋,现在大将军让我改道东路,这对我来说很不公平啊 。我十多岁就参加边疆保卫战,虽然已历经了三朝,却从来没有机会和匈奴单于进行面对面的单挑 。现在对我来说,机会可能只有这一次了,所以还请将军收回成命,让我来担任先锋 。不夺取伊稚斜单于的头颅,我誓不回师 。
面对李广的无限渴望,卫青却默默不语,表现得无限冷酷 。
“不成、不可、不行 。”卫青轻描淡写的六个字彻底扼杀了李广心里残留的最后一点希望 。
李广再三表示“抗拒”,卫青坚决强调“从严” 。是啊,有汉武帝的金口玉言垫底,有自己对好朋友公孙敖的私心作怪,卫青选择冷酷无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既然说话抗议无效,李广最终只好选择用行动反抗了 。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
李广这一行为表达了两层意思:不谢,不屑 。
这就是疾恶如仇、刚直不阿的李广 。他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了对卫青的不满和愤慨 。
尔后,卫青带领主力部队以快马加鞭之势长驱直入,直抵漠北 。两军对垒,一场大决战即将上演 。
伊稚斜单于早就带领主力部队在这里“恭候”汉军多时了 。卫青是个识时务的人,他看到匈奴士兵严阵以待,便决定采取诱敌出洞、分而歼之的战略 。
卫青的部署如下:用顶上有帷布的“战车”组成超级大阵营,将五千精锐骑兵藏于其中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五千骑兵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 。而其他主力都在超级大阵营的掩盖和迷惑下,分左、右两翼迂回直抵匈奴的大本营 。
伊稚斜单于苦苦等了这么长时间,终于等来了汉军,自然按战前的战略安排,决定打汉军一个立足不稳 。他一声令下,匈奴士兵便呼啦啦地向汉军发动了大决战 。汉军虽然只有五千骑兵,但因为是精锐骑兵,战斗力超强 。因此,面对匈奴进攻,五千骑兵来了个顽强抵抗 。于是乎,战场上昏天又暗地,从早上战到黄昏依然没有分出个胜负来 。
这时突然起了沙尘暴,帮了五千汉军的忙 。因为到处都尘土飞扬,连人都看不清,更别说打仗了 。于是双方都开始凭着感觉乱砍乱杀,自相残杀的情况自然难以避免 。
事实证明,老天帮的忙为卫青的两翼绕到敌后突袭赢得了时间 。当两路汉军从天而降出现在匈奴的大本营里时,匈奴人惊呆之余只能举起双手,先保住性命要紧 。结果可想而知,占了匈奴的老窝后,汉军从后面对正在大决战的伊稚斜单于的主力部队发动了猛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