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明太祖时期首富沈万三的发家致富之路

在长江三角洲不少地方 , 谈及沈万三 , 普通老百姓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 , 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 。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物 , 究竟“富”到什么程度?
周庄水乡的斜阳充满画意 。小桥旁边 , 一位中年妇女呵斥掉下饭粒的孩子:“家里阿有个沈万三?”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语 , 意即人要懂得勤俭节约 , 不要大手大脚的 。在周庄人心目中 , 沈万三已成代代敬仰的财神;南京的中华门也留有沈万三的记忆 , 古老的城墙砖上传神地记载着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的故事;甚至在遥远的云南 , 也留有沈万三神秘的活动轨迹 。这位曾经的江南首富 , 给人印象朦胧得很 , 而其如何聚财致富 , 更让人琢磨至今 。网上有一篇所谓“中国历史十大富豪排行榜”的帖子 。文章将和珅、吕不韦、石崇等列入 , 沈万三也在其中 。作者对沈万三大加赞赏 , 说他是十大富豪中勤劳致富的典型 。沈万三确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物 。《明史》说沈万三奖励其塾师:“每文成 , 酬白金以镒计 。”白金即白银 , 而一“镒”即二十两 , 仅一篇文章竟有如此高的报酬 , 沈万三的家底可见一斑 。
据《明史》介绍 , 朱元璋实施筑城计划时 , 单造砖单位便涉及1部(工部)、3卫(驻军卫所)、5省、28府、118个县 , 另有3个镇 。而沈万三一人便负责从洪武门到水西门10余公里长的城墙 , 工程量占整个工程的1/3 。明孔迩《云焦馆纪谈》说:沈氏“有田数十顷凿渠引水以供酒需” , 意思是沈家酿酒引水 , 都需用田数十顷 , 如此家产令人咋舌 。明人田艺蘅也在其《留青日札》里写道: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 , 沈万三说要代其出犒银 。朱元璋有意刁难:朕有军百万 , 汝能遍及之乎?哪知沈万三豪爽应答:愿每军犒金一两!
沈万三“躬稼起家” , 这一点从明人《留青日札》里也可以得到印证:“初居东蔡村时 , 人以圩菜之地归之 , 佑(沈三万的父亲)躬率子弟服劳 , 粪治有方 , 潴泄有法 , 由是致富不赀 。”这段文字描述了沈万三随父亲从浙江迁居苏州后 , 通过躬耕田地而发家 。明人孔迩还记载沈万三很注重兴修水利:“万三有田近湖者 , 沿湖筑成石岸以障田 。”
对于沈万三究竟如何致富 , 最具传奇色彩、也是传说最广泛的 , 当属“聚宝盆”一说 。说是沈万三贫时 , 见一农夫携蛙百余 , 他便好心买来放生 。哪知第二天 , 看见众蛙聚在一瓦盆不散 。沈于是将瓦盆带回家 , 用来洗手 。一次 , 他妻子洗手时不慎将一支银钗掉在盆中 , 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 , 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 , 不可胜计 , 沈万三由是富甲天下 。传说南京中华门(古称聚宝门)的名称也源出于此 。明史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潘群认为 , 沈万三的财富积累在元代便已完成 , 他的财富起于“农” , 而繁于“商” , 是一个地道的大地主兼商人 。苏州学者陆允昌等专家也持相同看法 , 说沈万三是土地经营起家 , 辗转贸易发家 。
潘群表示 , 元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突出的迹象:一是农田水利发展 , 带来水田种植发达 , 稻田面积日益扩大;二是土地高度集中 , 租佃关系逐渐蔓延 。沈万三这个家族 , 正是借着元末这种土地关系的变化 , 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 , 占归己有 , “粪治有方 , 潴泄有法” , 改良土壤 , 兴修水利 , 并进一步兼并土地而发家致富 。
就其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而言 , 潘群教授表示 ,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经济问题 。”他解释道 , 明人记载沈万三来往的“徽州、池州、太平府、常州”等地 , 恰是“徽商”频繁贸易活动的地区 , 出现一个沈万三实不足奇 。而另一方面 , 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 , 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 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 , 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 。而当时的北方 , 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 , 主要靠南方供给 , 沈万三肯定是一“售粮大户” 。由此 , 沈万三积累了大量资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