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轶事 国父孙中山正在旧金山刷盘子?

说起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似乎也总有人问疑:这场革命爆发时,怎么不见他的身影?是的,他的身影不可能出现在国内,因为当时孙中山远在美国,而且他事先对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毫无估计 。
颠沛海外筹备革命
耐人寻味的是,当这场影响并改变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革命,需要一位最高主政者出场时,起事者们多将目标锁定在了此时此刻远在大洋彼岸的孙中山 。
这样的锁定,既基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人格魅力,更决定于他此前为振兴中国而作出的献身努力—一次次武装起义的实践 。是的,这些武装起义最后都告失败,但正因为有了这些失败的累积,才最终成就了辛亥年武昌起义的成功 。而孙中山之所以有资格成为当时众人眼里堪主中国大政的不二人选,更基于他的治国理念、革命思想和号召力,已站在一个相应的时代高度 。暂且不说其他,就以孙中山的号召力来说,当时虽然他人在异国,但他“为振兴中国而作出的献身努力”丝毫没有懈怠和停止 。只要让我们来看看辛亥年武昌起义枪声响起前,孙中山在美国的一些行迹,就可有所领略了 。
1910年2月的一个上午,孙中山带着简单的随身行李,只身从三藩市来到美国芝加哥城 。他找了家小旅馆住下后,就行迹匆匆地赶去唐人街了 。他在那里找到了一家华侨经办的“上海酒楼”,然后径直走了进去 。有服务生迎了上来,孙中山说,他不是食客,他是有事来找梅经理的 。
“上海酒楼”的经理叫梅光培,也是广东人 。虽然和老乡孙中山此前并不认识 。但孙中山这个名字,梅早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了 。何况孙此番前来找他又是通过朋友介绍的 。
一番寒暄后,孙中山向梅直言道,他此次来芝加哥,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向芝加哥华侨筹款,继续准备在国内进行的革命起义;二是向芝加哥华侨宣传革命道理,建立同盟会分会 。由于孙中山当时对芝加哥华侨情况不很清楚,所以希望梅能帮助他 。最好能找个可靠的人为他当“向导” 。
梅经理很快为孙中山物色了一名年轻的“向导”,他就是时年十六岁,住在“上海酒楼”在芝加哥半工半读的梅斌林,其时梅斌林学校放假,正好有条件为孙中山当“向导” 。
许多年后,梅斌林仍清楚地记得,那阵他几乎天天为孙中山带路,挨家挨户找华侨商人进行宣传 。
然而,由于此前“保皇党”的活动,尤其是在芝城发展有梅恭柏这样的“大户”,孙中山开展工作果然困难重重 。芝城几位华侨上层人物听了孙中山的宣传后,根本不为所动,他们不但不愿捐款,还讥嘲孙中山宣传的革命道理是在吹牛,根本兑现不了 。
除了这些极端的人外,还有一些中层人士对孙中山“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主张虽不反对,则因心存顾虑和畏葸,也给孙中山以冷遇 。在这些人看来,清政府腐败如此,固然应该推翻,但此行为毕竟属于异端 。现在如加以支持,将来一旦回国,难保无生命之虞 。而真正能够接受孙中山宣传的革命道理,并给予支持的,当数华侨中的下层民众 。然而由于这群人为生活所迫,忙于奔波找活,难以在筹款一事上给孙中山分忧 。
放下盘子回国革命
孙中山经历的困难远不止于此 。更有甚者,干脆让他吃闭门羹 。有一天年轻的梅斌林陪同孙中山来到一家也是华侨开的洗衣馆,还没进门,里面的华侨看到孙,先一步手拿烫衣服的熨斗跨出来,毫不客气地表示不想听孙宣传,要孙走开 。见这阵势,孙也就朝对方回以礼貌的一笑,然后走向隔壁一家商店 。
因为住在芝城的“上海酒楼”,孙中山自然与这里的华侨接触最多 。后者受孙思想的影响也最大,孙从大局计,并非仅盯着筹款一事 。比如当他意识到在这里有条件发展同志加入同盟会时,即正式成立了同盟会芝加哥分会 。“上海酒楼”老板梅耀富、梅旭耀、经理梅光培等人成为第一批会员 。同盟会芝加哥分会成立以后,主要活动即放在筹款支援革命事业上 。由于有所发动,还是出现了成效,陆续募到不少款项 。这些捐款由芝加哥同盟会分会寄往同盟会香港机关部 。
【武昌起义轶事 国父孙中山正在旧金山刷盘子?】除了芝加哥,美国旧金山同样也留有孙中山奔波革命的足迹 。时间差不多也是在辛亥武昌起义前的1910年初 。其时旧金山已成立有同盟会旧金山支部,创始人为李是男、黄伯耀、温雄飞 。此时温因前往檀香山另有任务,故孙到旧金山后便由李、黄迎接 。孙因觉得住旅馆不安全,李、黄商量后,取得黄好支持,最后孙中山即住进了他家 。黄好正是温雄飞的母亲 。当年才十岁的温雄飞的胞妹温徵德在耄耋之年犹清楚地记得当年她第一次见孙先生的情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