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免翁同龢是光绪帝亲自决策的 非慈禧太后所为( 三 )


如果上述分析可以成立,那末,罢免翁同龢的直接原因就要从光绪皇帝发布6月10日的上谕以后找 。据翁同龢日记,这以后几天发生的事情又确实大有关系 。6月12日,翁同龢与光绪皇帝之间发生严重冲突 。翁同龢日记云:“上欲于宫内见外使,臣以为不可,颇被诘责 。又以张荫桓被劾,疑臣与彼有隙,欲臣推重力保之,臣据理力陈,不敢阿附也 。语特长,不悉记,三刻退 。触几有声,足益弱矣,到馆小憩 。”可见,翁同龢和光绪皇帝当日的冲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接见外国使节的礼仪,一是推荐提拔张荫桓问题 。
清初以来,清朝皇帝会见外国使节的礼仪一直有重大争论,虽不断改进,但始终没有将“洋人”平等相待 。光绪皇帝久有进一步改革的愿望,但屡屡受到翁同龢的反对 。1898年春,光绪皇帝批准外国使臣的车马可以直入禁门,但翁同龢反对 。同年4月,德国亨利亲王访问北京,光绪皇帝准备在毓庆宫接见,同时批准其乘轿进入东华门,仍然受到翁同龢反对,以致惹得光绪皇帝“盛怒”,逐条驳斥翁同龢意见,并且借指斥刚毅为名发泄了一通对翁的不满 。6月初,光绪皇帝拟在乾清宫接见外国使臣,翁同龢再次反对 。12日,光绪皇帝重申此意,翁又一次反对,因而“颇被诘责” 。从翁自己记下的这短短4个字,不难想见当年君臣互相辩驳以及光绪皇帝动怒的情况 。
张荫桓是康有为同乡,长期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又曾出使美、日、秘三国,见识开通,支持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重用的人物之一 。但受到一些大臣的参劾,光绪帝不为所动,要翁同龢“推重力保”,意在为重用张荫桓扫除障碍 。不料翁同龢很倔强,就是不肯推荐张荫桓,以致和光绪皇帝长时间顶撞,“臣据理力陈,不敢阿附也 。语特长,不悉记 。”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也不难想象翁顶撞光绪皇帝的激烈程度 。
之后又相继发生翁同龢阻挡光绪皇帝召见维新派人员的事 。据《翁同龢自订年谱》记载:6月13日(四月二十五日)徐致靖奏保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为“通达时务人材”,求才若渴的光绪皇帝意欲即日召见,但翁同龢却主张“宜稍缓” 。14日早朝,翁在是否赏给张荫桓“宝星”奖章问题上又和光绪皇帝闹起别扭,他声明“只代奏不敢代请”,意在说明他本人不赞成嘉奖张荫桓,但是,光绪皇帝却马上决定,“张某可赏一等第三宝星”,当面否定了翁的意见 。
翁同龢虽然推荐过康有为等维新党人,但是,翁同龢的维新理念、学术观点和康有为等始终存有差距 。1898年2月,光绪皇帝向翁同索阅黄遵宪的《日本国志》,翁的回答不合光绪皇帝的心意,很受光绪皇帝“诘难”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早就被翁视为“说经家一野狐”,及至翁读到康的《孔子改制考》,更有意拉开和康的距离 。5月26日(四月初七),光绪皇帝命翁同龢传谕康有为,命其将此前进呈的书籍再抄一份,但翁同龢居然回答“与康不往来” 。这自然引起光绪皇帝的惊讶,追问缘故,翁答:“此人居心叵测 。”第二天,光绪皇帝再次索要康书,翁同龢回答如前 。两个人都很执拗,在光绪皇帝“发怒诘责”的情况下,翁同龢将此事推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光绪皇帝仍然寸步不让,要翁亲自传知张荫桓,不料翁仍然拒绝,反问皇帝:“张某日日进见,何不面谕?”光绪皇帝贵为天子,何能忍受翁同龢的这种执拗和抢白!
翁同龢顶撞光绪皇帝的事件非仅上述数例,也非仅一时 。光绪皇帝不可能事事忍耐 。颁布《明定国是诏》后,光绪皇帝急于任用新人,迅速推行变法,却一再受到翁同龢的阻挠和反对,这样,尽管翁同龢与光绪之间有多年的“师生之谊”,甚至有过“情同父子”的经历,然而在翁同龢一次又一次地顶撞之后,他已被光绪皇帝视为维新变法的障碍,其被“开缺”的命运就是必然的了 。“开缺”上谕写道:“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 。”
大家知道戊戌政变前夕,当光绪皇帝感到大事不妙,危险在即时,曾通过杨锐、林旭带出密诏,要“诸同志”妥筹“良策”,并向康有为解释要他迅速离京,“将来更效驰驱” 。同样,如果罢免翁同龢出于慈禧太后意旨,而光绪皇帝只是被迫,他一定会尽一切可能,寻找机会,向翁有所说明,至少,要做出某种暗示,或给予某种安慰,然而,种种事实说明,光绪皇帝表现得很严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