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蜀汉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失荆州和夷陵之战( 三 )


蜀国后期,从建国到后期人才几乎所剩无几了,快要凋零了,已经严重缺少人才了 。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一说 。再加上蜀国后期政治的腐败,还有的是,蜀汉政治内部的矛盾在后期时非常激烈 。
姜维的九伐中原,收复汉室 。反而大大地损耗了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被动局面,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
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败给陆逊?
一、从战略上谈第一 刘备支持关羽伐吴,变恶两国关系,这是违反孔明隆中对的终旨一西和诸戒,南据夷陵,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政治方针,在自己力量尚未像魏那么强的情况下促使吴国在一段时间内改变策略,向魏称臣,提前了谋取荆州全境的行动,第二 关羽失败,他没有预先防御,使自巫以下沿江战略要地尽失,吴方控制道沿江地区,蜀军如果深入,自然便有被夹于狭地和被断绝后路之虞,因而他不得不连营向前,第三 由于自己失误,孟达降魏,失掉荆州三郡,从而失去了可派另部自汉江而下、进而威胁武昌军事形势,第四 两面作战,兵力分散 。这一点,孙权就好得多了,他上书曹操称说天命,进而向魏称臣 。刘备却是两面作战:孙吴、曹魏,曹操虽然撤了兵,但是并不代表不再攻蜀,因为曹操还具有攻击汉中的势力 。因此,要对坑两地是不容易的 。除了此外,第四刘备在这次战争不听很多臣子劝言 。
偏将军黄权深恐长驱有失,试图动刘备稳打,因和刘备说:“吴人水军顺流,进易难退,臣请以先驱以会寇,陛下宜为后镇 。”刘备没有听从黄权,还说黄权阻军,即以黄权为镇北将军以防魏侵入 。赵云再和刘备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 。今先灭魏,则吴自服 。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愿陛下以天下为重 。”刘备也不听 。而且,赵子龙和黄权都是刘备的爱将,他竟然因关羽之死而失去了众将之言 。有两原因,一是他真的因为关羽而失去理性,而是刚夺得汉中便失去了荆州,求胜心切 。想快夺回自己失去的地方而失去理性 。
第五 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刘备不仅获得了据有巴蜀的全面胜利,而且在对魏战争中也取得了许多成功,先是张飞大破魏将张郃于宕渠,继而进屯阳平关,破斩魏将夏侯渊,赵云又设伏击魏兵 。一时间,刘备的心气甚足,甚至对于一向也很怕的曹操不放在眼里,那,孙权会不会放在眼内?就这样,不严肃地考虑周密的布兵、进军规划 。
夷陵之战,刘备带了70多万人(蜀国应该没有这么多兵),蜀国兵力大概八九万 。
兵力投入蜀汉:前锋冯习、张南4万,江北黄权5千,蛮兵沙摩柯数千,江南夷道2万,刘备身边1万,共八万多 。
孙吴: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数千,步骘荆南数千,陆逊身边3万,共5万多 。
战役结果:刘备大败,3路撤回白帝城,黄权降魏 。
夷陵之战为什么对蜀国伤害难么大?
诸葛亮和刘备后期的政治目标不同:诸葛亮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六出北伐可见) 。刘备志在建立政权,割据一方 。所以夷陵之战之前,诸葛亮不受信任(所以刘备入川前,出征带庞统 。入川后,带法正) 。战败之后,诸葛亮只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至于如此 。(夷陵之战前法正已死 。)可见这一点 。
所以蜀国之所以哀亡,就是因为选错战略 。蜀军在出征之前,其实国力本来就是三国中较弱的一方 。蜀国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刘备他们是应该打防守反击的 。可是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是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六出祁山 。最终导致蜀国国力衰退 。当然,刘备的死也是一个转折点,最重要的是他的后继者 。
蜀汉失荆州三郡,那是必然的、虽说也有关羽的责任、不过最重要的是蜀国强大了的原因、荆州四战之地,东连江东六郡、西连益川、南连交州之地,北连汝南一郡,可能大多的人都认为吴国夺荆州是背信弃义是不?如果这样认为,那你们一开始就是把吴丶魏当成反派了,可是三国中有反派和正义使者吗?吴夺荆州那是必然,因为吴国不想被灭,两川之地,蜀国国土已不下于曹操治下的4州之地,荆州益州天下最富饶的两州虽然蜀国只得了三郡,你们想想如果荆州不失,蜀汉在平定了南中三郡和交州一郡,那其国土就差不多是魏国国土的二分之1.4左右了,不要跟我说蜀国不会攻交州,在刘备建国后,蜀汉就设了交州刺史这个官了,所以说东吴必须夺荆州,不然等待孙权的后果 绝对是灭国 。蜀立于隆中策、灭于隆中策,当权着不能看清形势,诸葛亮的错误判断,把孙权当傻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