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刃战疑踪 揭秘日军为何在中国放弃拼刺刀?( 二 )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 。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 。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 。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 。
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 。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 。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 。
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 。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 。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 。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 。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 。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 。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 。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 。
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 。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 。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 。
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 。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 。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
【白刃战疑踪 揭秘日军为何在中国放弃拼刺刀?】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 。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 。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 。
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 。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 。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 。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 。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 。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 。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
什么破绽呢?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 。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 。
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 。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