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坐标上海“智”高点 孵化AI创新最高地

徐汇滨江120万平方米的西岸智慧谷 , 项目、资金、人才、企业正在加速集聚 , 一个全球人工智能高端“朋友圈”已现雏形 。 其中 , 43层高的AITower(人工智能塔)是园区制高点 , 也是上海的“智”高点之一 。
2020年9月 , 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领军的上海期智研究院落户塔内40-41层 。 从“出生”起 , 这家新型研发机构就肩负着两个“使命”:汇聚顶尖人才 , 做突破性基础研究 。
“我相信 , 十年后 , 全球前五的人工智能研究高地 , 期智研究院一定有一席之地;全球最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最向往的工作地 , 期智研究院一定是其中一个选项 。 ”姚期智敢于立下这样的“军令状” , 因为这里正在推进探索的 , 是全球AI最前端、最有创造力的项目 , 以超前布局“为明天做好准备” 。
深耕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 , 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上海期智研究院PI(学术带头人)吴翼的办公桌旁 , 行李箱静静靠在墙边 。 一年多来 , 他像一只“候鸟”一样每周往返于京沪之间 , 往往是在清华大学刚上完课 , 就直飞上海 。
这位90后科学家在期智研究院的项目 , 是一个能解决各种问题的强算法平台 。 因为是通用算法 , 应用场景非常多 。 “把一个瓶子抓起来这件事 , 现在普通机器人都能做了 , 但要连续把一块块积木搭起来 , 难度却很大 , 传统算法目前还无法让机器人做复杂逻辑推理 。 ”吴翼希望通过算法让机器人更智能 , 而不是按照人们事先预定好的程序运行 。
为实现这一目标 , 吴翼正在招兵买马 。
“现在我有三名学生 , 分别处于不同的研究方向 , 我们正在招聘自己的工程团队 , 一个大型机房马上就要交付 。 ”吴翼对于项目快速而稳步的研究进度很满意 , “一年后 , 你们将会看到一个世界一流的项目展示 , 第二年大概就会有3-5个场景落地 。 ”
经过一年建设 , 像吴翼这样的研究团队 , 上海期智研究院已经集聚了20多个 。 团队带头人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 , 许多人非常年轻;研究方向涵盖了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人工智能等 。 姚期智相信 , 通过计算科学与现代物理、化学、生物、金融等不同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 , 将孕育和催生一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革命性关键技术 , 使上海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科学中心之一 , 并为国家战略产业提供核心理论和人才支撑 。
“负面清单”式管理 , 让科学家心无旁骛自由探索
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 是上海“科改25条”的重要内容 。 与传统科研机构相比 , 新型研发机构赋予单位在经费使用、员工聘任等方面的自主权 。 市科委基础处处长宋扬介绍 , 在机制体制上 , 上海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行“三不一综合”的管理方式 , 即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体限制 , 实施综合预算管理 。
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 , 鼓励自由探索 , 对基础研究来说尤为重要 。 得益于这一全新的体制机制 , 在期智研究院里工作的科学家拥有很大的自由度 。 作为一家按照新型运行机制运行的科研事业单位 , 期智研究院享受“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 也就是说 , 只要不在清单范围内的内容 , 都可以尝试 。 管理部门每三年对研究院“业绩”进行一次“小考” , 每五年进行一次“大考” 。
如何既保护科研人员的“好奇心” , 又不至于太过“跑偏”?上海期智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闫锦表示 , 研究院专家委员会负责把握方向 , 受聘于委员会的院士、专家们将不定期召开会议 , 讨论立项、拨款等相关事宜 。
首创“学士后”制度 , 打通AI创新人才培养“闭环”
在姚期智看来 , 中国有许多资质优异的学生 , 但缺乏进入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机会 , 成立期智研究院的初衷之一 , 也是为了搭建AI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流平台 。
吴翼毕业于清华大学著名的“姚班” , 随后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 , 师从AI大师斯图亚特·罗素 。 他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领域发表的第一个通用算法maddpg , 是该领域顶级学术会议近五年来引用率最高的文章 。 在OpenAI做完博士后 , 吴翼回到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 , 正好赶上上海期智研究院的创立 。
姚期智、李蓬、刘明、龚新高——目前 , 期智研究院已经汇集了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的四位院士 , 还有70多名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 。
研究院不只培养研究生、博士后 , 还推出了“学士后”制度——那些拿到外国学士学位的学生 , 如果愿意推迟学业 , 可以全职学士后的身份留在期智研究院做研究 。 “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 , 这一创新制度已为院里招来了许多优秀学生 , 他们也很珍惜在这里做研究的机会 。 ”闫锦说 。
【上海|坐标上海“智”高点 孵化AI创新最高地】从期智研究院的玻璃幕墙向外看 , 奔腾的黄浦江和白色的卢浦大桥尽收眼底 。 若干年后 , 这里将打通顶尖创新人才培养“闭环” , 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科学家最向往的工作地之一 。
作者:沈湫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