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算法不该是“算计之法”

近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 《规定》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信息服务规范以及用户权益保护要求 , 并再次强调“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 ”
不可否认 , 如今算法应用日益普及深化 , 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 比如 , 那些在不知不觉中包办了你我衣食住行的App , 基本上你想要什么 , 它都能给你推什么 。 然而 , 看似为你“算尽心思”的算法推荐 , 有可能并非如你所想 。
事实上 , 我们所能看到的算法应用只是其庞大身躯下的冰山一角 。 在算法应用不断优化发展的过程中 , 它不仅为传统市场带来结构性变革 , 而且也在悄然成为一只“数字化的手” 。 当这只手的力量足以影响市场时 , 显然变得不安分了 。 除了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小动作不断之外 , 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愈发猖狂 。 若不及时应对处理 , 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 , 而且还可能引发更大的次生影响 。 因此 , 需要尽快建立相关规章制度 , 管住这只不安分的手 。
目前 , 虽然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 对算法推荐等新技术应用的管理规范作出相关顶层设计 , 但在细节上仍有一些空白地带 。 而四部门此次联合发布《规定》正是为了落实管理的需要 , 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规定办法 。 其中 , 更是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 。
提供者是什么人 , 算法就可能会是什么样 。 要促进算法推荐服务规范健康发展 , 关键还在于管好背后写算法的“手” 。 正如一篇网文中提到 , 所谓大数据杀熟 , 就是互联网平台利用控制私人数据的支配优势 , 借助算法对每个用户实施“一级价格歧视” , 最大限度地榨取每个用户的“消费者剩余” 。 而消费者可能毫无招架之力 。 对此 , 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及时介入 , 管住、管好写算法的“手” 。
【市场|算法不该是“算计之法”】(陈文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