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纸遗诏 道光遗诏风波
道光遗诏风波:就在这哀戚之中,道光迎来了他在位三十年的新年,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 。他已经69岁了,在人均寿命35岁的清朝,这应该是高寿了 。
皇太后灵柩的终点是易县的清西陵 。正月初五,道光帝终于答应了大臣们的一再请求,决定放弃亲自将皇太后灵柩送到西陵的计划 。此时的他卧在灯草褥子上,病得已经爬不起来了,只能有气无力地哀泣着 。
正月十一,道光在上年江苏江宁(今南京市)等地遭受水灾情况的奏折后批示:暂停征收灾区赋税 。这是他三十年治国,处理的最后一件政事 。
道光帝本来就有小恙,至此已经演变成肺病,由于年事已高,抵抗力下降,迅速恶化,终于不治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公历是1850年2月25日,道光王朝的大幕很落寞地落下了 。
这天中午,道光帝逝世于圆明园的慎德堂,终年69岁 。《清史稿》称“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丧哀毁,三十年正月崩” 。距太后的死仅一月有余,可以说他直接死于这场丧事 。臣子们嚎哭着脱下了道光帝的一身重孝,为他换上皇帝的寿衣 。
在道光帝逝世的前六个小时,他宣布了大清王朝新一代君主的人选 。
此时的道光帝已经不能说话,但由于回光返照,神志还算清醒,而且按照清朝的秘密立储方法,他早在五年前完成,此时需要的仅是揭晓谜底而已 。
早晨六点钟的圆明园还笼罩在黑暗之中,但慎德堂中却是灯火辉煌,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近支亲贵、所有皇子当着生命垂危的道光帝的面,准备公启鐍匣,领受立储谕旨 。
太监捧来了鐍匣,这是一个长宽厚为32×16.7×8.7厘米的楠木匣子,无锁,上贴封条,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 。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奉旨在众目睽睽之下撕开封条,打开鐍匣,发现里面有两道用朱笔写成的十分简练的密旨,其中一道密旨汉字旁注有满文 。于是,他拿起这道密旨高声宣读:“皇六子奕訢”,现场鸦雀无声,文庆接着念道:“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
随即宣布了第二道密旨:“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
奕詝磕头大哭,群臣也纷纷下跪表态拥护新君 。生离死别之时,所有的恩怨都将烟消云散,所有的感情化作泪珠,尽情地挥洒着 。慎德堂屋檐上的乌鸦被惊得拍翅而起,低回盘旋在庭院之中 。
道光帝将封奕訢为亲王写入立储谕旨,可见他在选择储位上的为难,这令奕詝尴尬,令奕訢伤感,也给后世史家以无穷的猜想 。道光帝之所以这样写,既是对奕訢歉疚之情的表示,更是对爱子的一种保护 。
一
道光帝考虑立储之事是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经过几年考虑,道光二十六年(公历1846年),他下定主意,密定储位 。他共有九子,按照清王朝的家法,凡是皇帝之子,不分嫡庶,均有入承大统的可能 。说起来,道光帝选择的余地很大,但若加深究,其结果并非如此 。
在道光帝考虑继承人选的时候,长子、次子、三子早已不在人世;第五子又过继给了兄弟;而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尚在襁褓之中,品格、能力、体质诸多方面均无从考察 。可供选择者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两人 。
如果让道光帝在这二子中择一而立,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二人均为庶出(奕詝出生时其母尚不是皇后),在年龄上仅差一岁,同在上书房读书,各有所长 。奕訢的长处是天资聪颖,在兄弟中首屈一指,“就傅日授千言,少读即成诵”,同时他又常习武功,操练刀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为此道光帝特赐白虹刀,可见对他器重有加 。
总之,奕訢是道光帝的宠儿,与奕詝比较起来,他更受父亲偏爱 。可道光帝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奕訢作为继承人呢?
对此,史学界一般常提这段史料: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阅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 。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道光帝带着诸皇子打猎,奕訢收获最大,奕詝干脆没开弓 。面对父皇的询问,奕詝认为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他不忍心杀生,否则会改变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道光帝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所应说的话,因为帝王大权在握,生杀予夺,无人监督,具有一颗仁慈的心是十分必要的 。于是,道光就决定选他做太子 。人们认为此计出自奕詝的师傅杜受田 。
推荐阅读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 中国历史上喜欢与和尚私通的四位皇后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冻死者难以计数
- 中国历史上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真实面目
- 皇帝惨死!中国历史上被勒死的三位皇帝是谁
- 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娃娃皇帝?
- 陆游无力改变现实 皇帝接见只讲山水 不提山河
- 古时皇太子的悲惨命运 被废贬囚禁或被毒死
- 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战史 千年忠义
- 解读历史真相: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