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种业创新:做强中国种业,先要支持企业强筋壮骨

做强中国种业 , 先要支持企业强筋壮骨
本报采访人员 马爱平
种业创新系列报道④
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支持企业建立规模化商业化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 , 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 , 扶持优势企业发展 , 推动提升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现代化水平 , 实现好品种和好种子的持续产出 。
万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粮安天下 , 种铸基石 。 打好种业翻身仗 , 企业是重要一环 。
3月20日 , 在2021中国种子大会上 , 专家指出 , 要让种业企业强起来 , 成为创新主体 , 促进产学研协同 。 会议强调 ,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种业发展要注重研究把握好五个关系 , 其中一个关系就是创新与保护的关系 。 要加大种业创新支持力度 , 发挥市场主体、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 同时搞好种质资源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 。
“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 是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 必须高度重视 。 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是正确方向 , 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无法实现 。 目前农作物育种科研人才基本集中分布在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 , 最现实有效的选择是加强科企合作 , 科学家创造价值 , 企业家放大价值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培育发展农业创新企业已是当务之急
“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强国发展趋势来看 , 凡是农业科技强国都是种业科技强国 。 没有一流的种业就没有农业科技现代化 。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高旺盛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高旺盛分析 , 总体来看 , 国际生物种业强国有四大基本特征:强大的巨型种业企业集群、雄厚的种业投入和充足的研发费用、形成规模化、高通量、流水线、高效率的种业创新研发模式以及完善的种业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
种业跨国企业垄断是当今世界种业发展的趋势 。 “在我国 , 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进入国际种业前列 , 这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 我国种业企业数量近7000家 , 但是研发能力都比较薄弱 , 自主研发积极性不高 , 根本无法与国际企业抗衡 , 这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最大的短板之一 。 ”高旺盛指出 , 相对于工业企业 , 农业企业有投资周期长、自然风险大、市场波动大等特殊性 , 培育发展农业创新企业已是当务之急 。
【|关注种业创新:做强中国种业,先要支持企业强筋壮骨】支持企业建立规模化商业化研发平台
种业领域新品种的开发培育时间漫长且需要巨大的投入 , 但我国种业领域大规模企业较少 , 研发和资金投入有限 。 如何发挥种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 提高其研发积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建议 , 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支持企业建立规模化商业化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 , 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 , 扶持优势企业发展 , 推动提升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现代化水平 , 实现好品种和好种子的持续产出 。
对此 , 高旺盛建议:一是加大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特殊政策支持 , 扩大农业企业重大科技项目参与规划权和组织项目权;二是在企业科技投入加计扣除政策、企业科技设施与租用农田林木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 加大银行对绿色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三是深化改革人才流动、兼职兼薪、股权分红、产权质押等政策机制 , 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多种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 。
“我们根植自身资源禀赋 , 打造育繁推服一体化产业链条 。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军介绍 , 该集团依托三亚南滨地区20万亩土地 , 成立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 , 为广大科研机构提供“一站式”南繁服务的同时 , 加快科研队伍和项目配套建设 , 打造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 。
“我们依托丰富科研资源 , 坚持行业协同创新 , 合作共赢 。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德华透露 , 该公司“串珠为链” , 打造高水平行业技术整合平台 , 长期以来与优势科研院所在种植资源、关键技术、特性鉴定以及品种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 近3年已累计投入经费1.5亿元 。
加大政府对大型企业的育种创新支持
在畜牧育种方面 , 李成贵认为 , 由于畜牧育种需要大种群的数量遗传学实验 , 因而大型企业更有优势 。
“峪口禽业利用国外资源成功培育出京粉、京红系列蛋鸡 , 并具备国际水平 , 就是成功的案例 。 温氏集团在猪新品种培育中的创新突破 , 也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 因此 , 需要从国家利益和打翻身仗的目标出发 , 加大政府对大型畜牧企业的育种创新支持 。 ”李成贵说 。
“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仍是种业科技创新主体 。 虽然我国目前已有种业企业5000余家 , 但仍存在着数量多、育种规模小 , 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技术力量分散且创新能力弱等不足 , 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品种创制、种子繁育、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创新链条 。 ”万建民说 。
对此 , 高旺盛建议 , 要重组构建新一代国家生物种业创新体系 , 加快布局组建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持续支持国家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基因编辑等前沿核心技术研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企业 , 打造新一代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自主化的国家生物种业创新体系 , 打好种业翻身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