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从"低价"入场到"涨价"收割,共享经济还"真香"吗?

景区充电宝1小时10元 , 共享单车一小时6.5元……近日 , 多个共享经济平台产品纷纷宣布涨价 。 许多网友感叹 , 曾经“价格真香”的共享神器 , 一夜之间已经“高攀不起”了 。

新华网|从"低价"入场到"涨价"收割,共享经济还"真香"吗?
文章图片
图1/3

1
“涨”声一片让消费者难以适应
这一轮共享经济平台产品的涨价并非个案 。
在上海 , 有消费者发现 , 多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已经悄然涨价 , 从投放初期的平均1元左右 , 已经上涨到了6—10元 。 上海徐汇区商圈部分酒吧和密室桌游店、KTV店等场所投放的共享充电宝普遍存在定价较高的现象 。
另据央视财经报道 , 上述情况同样出现在了杭州部分景区 。
此外 , 这一轮涨价风还蔓延到了共享单车领域 。 某单车平台在公布新的计价规则后 , 前15分钟收费1.5元 , 此后每10分钟收费1元 , 1小时收费已经高达6.5元 。 相比目前主流的半小时1.5元的定价 , 价格已经翻番 。
有学者指出 , 这一轮涨价主要集中在重资产共享经济领域 , 其典型特征是 , 线下产品由共享平台自己投资 。 而涨价的原因在于 , 经过多轮的“跑马圈地”后 , 部分企业急需稳定现金流 , 回笼资金 。

新华网|从"低价"入场到"涨价"收割,共享经济还"真香"吗?
文章图片
图2/3

2
价格“前恭后倨”成为套路?
在国内市场 , 共享经济属于典型的“舶来品” 。
相较Uber、Airbnb等国外热衷的轻资产形式 , 共享经济在2014年进入国内市场后 , 围绕重资产不断创新——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再到共享汽车 , 本土化市场不断细分 , 并形成了市场公认的“共享+”风口 , 大批社会资本陆续入场 。
国家信息中心从2016年开始以年度为单位发布《中国共享(分享)经济发展报告》 , 数据显示 , 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为620亿元 , 而到2020年 , 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了1185亿元 。 此外 , 6年间 , 市场规模也从19560亿元增长到了33773亿元 。

新华网|从"低价"入场到"涨价"收割,共享经济还"真香"吗?
文章图片
图3/3

“投资的增长为重资产模式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 一方面 , 以低价入场 , 通过价格补贴来吸引消费者入驻平台 , 增加用户数量;另一方面 , 则不断进行硬件定制生产 , 投入新增市场” , 工信部赛迪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表示 , “低价入场”的“补贴模式”在重资产共享经济领域较为常见 。 在资本的刺激下 , 消费群体和服务供给几乎同步被刺激壮大 , 进而吸引新的资本入场 , 直至企业冲进行业前三 , 上市 。
数据显示 , 我国共享经济经过6年多的发展后 , 部分细分垂直领域正迎来一波“成熟期” , 典型特征就是上市 。 4月1日 , 怪兽充电成功赴美上市 , 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 除此之外 , 共享电单车服务商松果出行也被爆出计划今年赴美上市 。
王高翔强调 ,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低价”补贴 , 一旦达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市场占有率或上市等条件 , 必然要对平台的存量用户进行“商业模式”的重塑 。 而消费者已经形成“低价消费”的惯性 , 可能还得需要一段时间适应 。
3
如何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管理”
“相对早期的‘低价策略’ , 涨价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正在回归理性”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预测 , 但是 , 下一阶段 , 共享经济将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 , 围绕数据挖掘 , 将出现更丰富的服务产品和盈利方式 , 而不仅仅是盯着“押金”和“租金”做文章 。
他举例 , 目前 , 已有一些共享单车公司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 , 优化车辆调度、运营维护 , 实现了投放数量、骑行需求与停放管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和效率最大化 。 还有个别共享汽车平台瞄准细分市场 , 深挖用户个性化需求 , 提供多样化出行服务 。 这启示运营者 , 除了调整价格 , 更要通过精细化经营和科学管理 , 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准 , 获得用户认可 。
此外 , 有分析师认为 , 在线广告或将成为共享经济平台未来重要的营收途径之一 。 数据显示 , 线下自动售货机友宝在线广告收入达到近20% 。 拥有大量的线下服务终端和活跃用户的共享经济平台 , 也拥有开拓相应业务的应用场景 。
“共享经济因资本而起 , 但不能离资本而衰 。 ”盘和林表示 , 企业想真正走得长远 , 就要回到正常的商业模式和轨道上来 。 共享经济兼具传统行业和互联网双重属性 , 传统领域资产重 , 互联网资产轻 , 围绕平台特征打造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 可能是共享经济未来面临的共性问题 。
4
呼唤监管完善 市场规范
在大幅调价面前 , 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么?
在共享平台面前 , 个体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 “大型共享经济平台对交易方式、定价模式、交易频率、结算工具、责任分配等都具有较高的支配力 , 消费者缺乏议价能力” ,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认为 , 这是导致共享平台“抽成过高”“大数据杀熟”“频繁调价”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
不过 , 消费者也不用慌 。
针对共享经济发展中的出现的种种问题 , 相关部门正本着鼓励创新、底线监管的原则及时进行回应与规制 , 引导新业态新模式范健康发展 。
据了解 , 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 , 已经逐一细化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表现形式 , 如不公平价格行为、低于成本销售、拒绝交易、限定交易、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差别待遇等 。
【新华网|从"低价"入场到"涨价"收割,共享经济还"真香"吗?】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表示 , 无序大幅调价涉嫌不正当竞争 。 他表示 , 无序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以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为目的 , 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或服务 。 这种“烧钱”行为 , 属于不正常竞争行为;二是 , 实施没有正当理由的掠夺性超高定价、拒绝交易、搭售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 一旦被监管部门认定为不正当竞争 , 相关企业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 (新华网 黄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