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短视频让普通人变成“艺术家”

采访人员 吴桐 
法国波尔多加隆河畔 , 艳阳高照 。 彭静旋的出场 , 像从武侠小说里走出来一样 。 长发及腰 , 蒙着面纱 , 弹起古筝 。 这个7岁开始学习古筝的中国留学生 , 穿着汉服在法国街头演奏的视频 , 在抖音上赢得700多万粉丝 。  
截至去年12月 , 抖音艺术视频播放量超过2.1万亿 , 粉丝数量过万的艺术创作者超过20万人 。 疫情期间 , 短视频成为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 。 去年2月 , 上海市委宣传部发起“艺起前行”短视频征集活动 , 在抖音上征集了2.2万条短视频 , 累计播放量达14亿次 。  
在短视频平台上 , 不仅有郎朗这样的专业艺术家进入日常生活 , 更有许多“民间艺术家”展现高光时刻 。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说:“高手在民间 , 这是巨大的艺术创作力、想象力的迸发 , 借助短视频展示了生活的艺术化 , 以及普通人如何成长为艺术家 。 ” 
在短视频的江湖里 , 这些“民间艺术家”如何乘风破浪? 
古筝女孩街头表演火遍全球 
第一个火起来的视频 , 不是她自己发的 , 是一个中国游客无意中拍下传到抖音上 。 通过朋友在评论里“指路” , 慢慢积累起粉丝 
北京字节跳动CEO张楠记得 , 抖音上线半年后 , 舞蹈、绘画、书法、诗歌、音乐这些常见的艺术类别迅速发展 , 变成最热门的内容 。 “到2019年6月 , 抖音上的艺术内容创作和消费 , 都已初具规模 。 ” 
在抖音 , 你可以听上海京剧院梅派大青衣史依弘唱一曲《梨花颂》 。 她在抖音上粉丝数量超过12万 。 同时 , 也有不少默默无名的传统艺术学习者和爱好者 , 在这里野蛮生长 , 找到广阔舞台 。  
彭静旋就是其中一个 。 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 , 她考到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 。 她把陪伴自己十几年的古筝带到法国 , 每日练琴 。 没机会在音乐厅表演 , 她就想着到街头去试试 , 练练胆 。 她来到波尔多大剧院前的广场 , 那里开阔 , 人流量大 , 是街头艺术家的必争之地 。 一条街上可以看到七八个表演者 , 有人弹吉他、有人拉小提琴、有人唱歌 。 她带好全套装备 , 古筝、琴架、折叠凳、音箱 , 还有宣传古筝的小册子 。  
这是一场半小时的街头音乐会 , 《青花瓷》《赛马》《高山流水》《渔舟唱晚》一首接一首 , 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 。  
然而 , 演奏视频发到抖音上 , 并未激起水花 。 第一个火起来的视频 , 并不是她自己发的 , 而是一个中国游客无意中拍下传到抖音上 。 通过朋友在评论里“指路” , 她才慢慢积累起粉丝 。  
一开始在街头表演 , 彭静旋穿的不是汉服 。 听了粉丝的提议 , 她从国内买了汉服邮寄到法国 。 从此 , 一身汉服、一把古筝成了她街头表演的标配 。 她演奏的曲目 , 有《高山流水》《赛马》 , 也有二次元动画插曲 , 还有《克罗地亚狂想曲》 。 她开始以半个月一次的频率演出 , 有时在闹市 , 有时在海边 。  
刚开始在法国街头演奏时 , 10个法国人里 , 有5个对她演奏的乐器一无所知 , 另外5个误以为是日本筝 。 每到这个时候 , 彭静旋会跟他们一遍遍耐心解释:“我弹的古筝来自中国 , 日本筝也是唐朝从中国传过去的 。 ” 
因为定期出现在不同地点 , 彭静旋有了“老观众” 。 “有人会用中文跟我说谢谢 。 有一次在海边表演 , 有观众跑来跟我说 , 去年在这里看过我的演出 , 非常喜欢这种形式 。 观众里偶尔有摄影师给我拍照 , 画画的人对着我写生 , 问我什么时候再去 , 要把照片和作品送给我 。 ” 
她在抖音上的粉丝也不断增长 。 彭静旋的“出圈”经验是:才艺类短视频 , 形式感和专业性同等重要 。 “你要通过别具一格的形式吸引观众 , 但不能只靠形式 , 你的表演要专业 , 要不断学习不断精进 , 才能留住观众 。 ” 
渐渐地 , 彭静旋弹古筝的短视频从抖音火到海外 。 她在街头弹《一剪梅》的视频 , 在海外网站上有400多万人观看 , 有不同语言的评论表达对她的喜爱和对中国文化的敬意:“看着视频 , 我的眼泪突然流了下来”“街道因为她的音乐变得不一样了”“我已经听了一个星期了 , 挥之不去 , 我想学中文”“中国音乐有灵魂、有情感、有深度”…… 
2019年 , 彭静旋为自己计划了一场“带着古筝去旅游” , 打算去欧洲各国表演 。 她去了巴黎 , 在埃菲尔铁塔下弹琴 , 还去了瑞士 , 在日内瓦湖边弹了一场 。 去年 , 瑞士一位作曲家在网上看了她的视频 , 邀请她去音乐厅演出 , 还打算为她创作新作品 。 可惜 , 这场艺术之旅被疫情打断了 , 彭静旋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继续 。  
艺术家邬建安说:“抖音正在默默形成一个基于社交媒体上的新民俗 。 在这个平台上 , 人们有一个了解传统文化更快捷的路径 。 ”传统艺术往往需要独特的才艺禀赋和长期的技艺训练 , 专业门槛令人望而却步 。 而短视频为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 , 回归日常生活 , 更接地气 。  
美院学生垃圾上作画一夜成名 
万物皆可画 。 有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是垃圾 , 但稍加艺术修饰 , 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 
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几十年前就曾提出“15分钟成名论” , “在未来 , 每个人都能做15分钟的名人!”短视频时代 , 这一预言似乎正在变成现实 。  
赵小黎在2019年成名 。 那时候她刚把工作室从北京搬到厦门 , 地方变大了 , 却空空荡荡 。 对面的房子正好在装修 , 她就从垃圾堆里捡回来一个破旧的高脚凳 , 想洗掉水泥污渍 , 涂个颜料当花架 。  
涂完颜料 , 她又拿起画笔在凳子上画上简单的图案 。 她随手把这个过程用手机记录下来 , 稍作剪辑后传到抖音上 。 没想到 , 这个视频获得100多万点赞 。  
有了第一回就有第二回 。 她时不时从附近大件垃圾堆放处捡回一点东西 , 有门板、柜子、暖水瓶……几乎所有废旧物件都能成为她的画布 , 包括母亲从老家寄来的黑白电视 。  
“万物皆可画 。 ”赵小黎说 , “有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是垃圾 , 对我来说却是很好的材料 , 稍加艺术修饰 , 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 , 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 , 它和生活息息相关 。 ” 
和赵小黎一起从美院毕业的同学 , 没有多少能真正坚持创作 。 但她却下定决心 , 以画画为生 。 最穷的时候 , 她一个月挣2000元 , 去除房租1800元 , 兜里只剩200元 。 “我什么东西都不买 , 只买一些颜料和画笔 , 一点食物 。 还好和我一起住的闺蜜很会做饭 , 我们每天自己做简单的家常菜 。 ” 
有一年母亲生病住院 , 因为高铁票太贵 , 她只能买慢车 , 连夜回到老家陪伴照顾 。 父母一直希望她考公务员 , 或去国企上班 , 因此她回到北京后找了一份工作 , 正经上了几个月的班 , 但还是放不下画画 。  
在北京的时候 , 她的画室非常小 , 只有两三平方米 , 但她却觉得心里开阔 。 “现在回想起来 , 那几年虽然过得很穷 , 很辛苦 , 但是从来没觉得难熬 , 每天都很开心 。 那是心无旁骛的几年 , 也是快速成长的几年 。 ” 
在抖音上 , 赵小黎的作画方式十分“狂野” 。 她会随意将颜料挥洒在画布上 , 会用手指、玫瑰花充当画笔 。 成名以后 , 伴随而来的有粉丝追捧 , 也有争议和批评 。 有人质疑她的艺术水准 , 有人质疑她“摆拍” , 还有不少无端攻击 , 把她气哭过好多次 。 “我曾陷入委屈和自我怀疑 , 但也慢慢学会去分辨 , 接受真诚的批评 , 忘记那些无端的指责 。 ” 
在厦门 , 赵小黎租了海边一栋小排屋 , 有个院子 , 还养了一只猫 。 慢慢地 , 影响力越来越大 , 她的抖音号出现广告 。  
走红以后 , 赵小黎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规划 。 年过三十 , 她没有买房 , 没有结婚 , 没有安定下来 , 而是申请了巴塞罗那自治大学EINA设计学院的研究生 。 如今 , 她每日白天创作 , 还抽时间拍视频、接广告;晚上上网课、写论文 , 常常忙到次日凌晨2时 , 一日三餐都吃外卖 。 “每天都很忙碌 , 但已经习惯了 , 人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会激发出无限潜力 。 ”如果一切顺利 , 她今年9月将赴巴塞罗那学习 。  
赵小黎说:“互联网给许多人成名的机会 。 但前提是 , 你必须做过足够的准备 , 有过漫长的坚持 。 ”成名后的赵小黎 , 作品进了美术馆和拍卖行 。 越来越多和她一样的青年艺术家 , 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与创作过程 , 逐渐被大众关注并欣赏 , 养活了自己 , 也坚持了梦想 。 抖音上的“壁画师·佳佳”曾凭借爆款视频一天涨粉152万 , 获得超过2亿次的观看 。 如今 , 找佳佳约画的客户已经排到半年之后 , 月收入也达到六位数 。  
抖音上的短视频 , 能称得上艺术吗?赵小黎认为 , 在这个时代 , 画家成名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 以前 , 一个画家要通过画廊、展览被大家认识 。 今天 , 互联网高度发达 ,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和表达自己 。 在她看来 , 短视频也可以是一种艺术 , 像一部浓缩的电影 。  
老头弹钢琴两月粉丝破百万 
“年纪大”也许是优势 。 入驻抖音时 , 杨诉这个年龄段的博主非常少 , 网友觉得很新鲜 。 3年来 , 他已在抖音上发布700多条视频 
今年61岁的杨诉 , 一头白发 , 十指灵巧 , 埋头坐在钢琴前 , 弹起一首《少年》 。  
杨诉没想到 , 在抖音上 , 会有这么多人爱看自己这样一个老头弹琴 。 3年前 , 他的一个晚辈把他演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15秒视频随手发到抖音上 , 轮指技法令人惊叹 。 几小时后 , 视频播放量突破100万 , 粉丝从0增至3万 。  
杨诉一下来了精神:“那还不容易!继续发吧 。 ”只用了两个月 , 他在抖音上的粉丝量就突破100万 , 如今超过265万 。 从京剧《红灯记》选段 , 到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 , 再到周杰伦《Mojito》 , 他什么风格的作品都敢弹 。  
在抖音艺术创作者中 , 杨诉并不算年长 。 年近七旬的赵彦林 , 在抖音上传181件个人书法作品 , 其中有撰写对联、讲解书法的基本笔画 , 科普草、隶、篆、楷等字体风格 , 也介绍苏东坡等中国古代文人故事 。 除了拍短视频 , 赵彦林还会在抖音直播授课 。  
在杨诉看来 , “年纪大”也许是“优势” 。 3年前 , 刚开始入驻抖音时 , 他这个年龄段的博主非常少 , 网友们觉得很新鲜 。 在抖音上 , 他经常发流行歌曲、通俗作品 , 拉近跟粉丝之间的距离 。  
“高产”也是杨诉的成功之道 。 他取名“钢琴生产队” , 生产力是真的强 。 3年来 , 他已在抖音上发布700多条视频 , 比很多年轻博主更勤奋 。 他自己在家拿手机录像 , 一个晚辈帮忙剪辑 。 他的视频很简单 , 一个固定机位 , 安安静静弹琴 。 红了以后 , 常常被请到全国各地参加活动 。 无论什么活动 , 他从不迟到 。 去年在北京拍宣传片 , 年轻人怕他吃不消 , 结果就数他最精神 。  
走红以后 , 常有粉丝留言告诉杨诉自己学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他总会悉心解答 。 慢慢地 , 他做起钢琴线上教育 。 “我还记得 , 2018年2月20日 , 我们的网络钢琴课件一上线 , 就有300多个学生购买 。 迄今为止 , 已经有4500人次学习过我们的课程 。 ” 
课程面向成年人 , 有的少年时代学过琴 , 有的零基础 , 其中有不少年长者 , 最大的70多岁 。 他们学得认真 , 练得刻苦 , 还要把自己的演奏拍下来回课 。 很多人小时候就喜欢钢琴 , 但那时候学钢琴就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 现在条件好了 , 有了空闲 , 他们希望重拾儿时的梦 。  
【|高手在民间,短视频让普通人变成“艺术家”】“任何时候学琴都不晚!”杨诉说:“学琴虽然难 ,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但可以让人不无聊 , 让精神世界更丰富 , 思维更敏捷 。 预防老年痴呆 , 学钢琴比打麻将有效多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