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剧本杀行业,是否应经历“第二次人生”?

_原题是:剧本杀市场规模突破100亿 , 普通人能入局吗?
_原题是:剧本杀行业 , 是否应经历“第二次人生”?丨睡前聊一会儿
文丨张近山
给朋友发信息三四个小时没有回复 , 他有可能正沉浸在一场剧本杀中 。 此前我们曾聊过 , 剧本杀一时风靡的根本原因在于 , 丰富多彩的故事设定、逻辑缜密的烧脑推理以及角色扮演的娱乐趣味为玩家提供了游戏的更优解 。 今天我们再来聊聊剧本杀行业的发展 。
在搜索框中键入“剧本杀” , 结果中有不少包含“爆发”“火爆”乃至于“疯狂”“失控”等字眼 , 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剧本杀行业的一时火爆 。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线上“剧本杀”大受追捧 , 春节期间相关游戏APP的服务器甚至一度崩溃 。 现如今 , 线下剧本杀产业仍在加速狂奔 。 相关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年底 , 剧本杀线下门店已突破3万家 。 对于“90后”和“00后”而言 , 玩剧本杀已然成为社交的新形式 , 成为引领节假日聚会娱乐新潮流 。 无怪乎有人说 , 2021年是线下剧本杀进入大众视野的全新元年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剧本杀行业,是否应经历“第二次人生”?
文章图片
图1/2
(图片来源:百家号)
繁华中也有隐忧 , 有些问题日渐凸显 。 在一些地方 , 出现了大批新店涌入、不少老店关门的现象 。 此前有媒体报道 , 某城市曾有300多家剧本杀店 , 为获客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策略 , 加上当地市场体量有限 , 半年后门店倒闭至仅剩几十家 。 这说明 , 在没有搞清楚行业规律和经营门道的基础上 , 一窝蜂追赶热度匆忙入局 , 很容易摔跟头 。 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让经营成本不断提高 , 看似较低的行业门槛也在逐渐抬升 , 走捷径、赚快钱的思路注定行不通 。
剧本杀 , 核心是剧本 。 于店家而言 , 精彩烧脑或者感人至深的剧本是获客的关键 。 对玩家来说 , 一次愉快的剧本杀体验中 , 最重要的是质量过硬的剧本 , 如果一开始就猜到结果如何 , 还得装做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玩下去 , 游戏的趣味将大打折扣 。 但现实中 , 不少剧本的质量还没有达到玩家的期待 。 优质剧本的供不应求 , 导致融梗、抄袭、盗版等问题冒头 , 不仅影响玩家体验 , 也令一些规范经营的店家面临竞争困境 , 更让剧本杀行业健康肌体受到侵蚀 。
推动剧本杀行业健康发展 , 离不开内容生产和监管的双向发力 。 一方面 , 剧本创作要解决好供需失衡的问题 。 目前 , 已有一些知名悬疑作家投身剧本杀创作阵营 , 一些从业者也在探索更为合理的剧本创作机制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 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优质内容供给的“源头活水” 。 另一方面 , 只有加快形成完善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 及时清除有害“毒素” , 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 建立行业规范、形成有序竞争、创造良好风气……对剧本杀这样一个仍然年轻的行业来说 , 要补齐的短板还有很多 。 相应的 , 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也在向从业者招手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剧本杀行业,是否应经历“第二次人生”?
文章图片
图2/2
(图片来源:百家号)
在剧本杀圈子里 , 有一个口号叫“重新经历你的第二次人生” 。 有人依靠剧本杀 , 短暂地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 , 感受另一种激情澎湃的瞬间;有人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 开动脑力、宣泄情绪、释放自己;有人体验过另一种人生后 , 获得了在现实生活中前行的思考和力量 。 正是因为“每一次人生”都不能敷衍 , 泥沙俱下的剧本杀行业也需要脱胎换骨、经历行业发展的“第二次人生” , 用更多的灵光乍现与机巧、更多的动人细节与情景、更有序的发展 , 守护好用户的热情和热爱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剧本杀行业,是否应经历“第二次人生”?】这正是:转型升级不怠 , 赢得用户青睐 。 行业有序发展 , 不负玩家热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