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遭遇野蛮人,日本顶级豪门十年大溃败

【|东芝遭遇野蛮人,日本顶级豪门十年大溃败】

|东芝遭遇野蛮人,日本顶级豪门十年大溃败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周永亮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曾经的“日本之光”东芝 , 正遭遇“野蛮人”敲门 。
近日 , 欧洲PE(私募股权公司)巨头CVC资本突然提议私有化东芝 , 整笔交易的价格达到207亿美元 。 根据CVC的提议 , 其将以每股5000日元的价格私有化东芝 , 并计划最早在2021年10月将东芝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
对于此次收购要约 , 东芝董事会主席永山治表示 , CVC是不请自来 , “最初的提议完全是非邀约的 , 不是东芝提出的” 。 同时 , 他还称 , CVC提出的要约缺乏实质内容 , 需要谨慎考虑 , 接下来将考虑成立一个由外部董事组成的独立委员会 。
这是2013年以来PE发起的全球最大并购案 , 也是针对日本企业的又一次收购 。 根据彭博数据 , 私募股权公司过去12个月对日本企业公布的收购交易总额达到151亿美元 。
闻到了“血腥味” , 其他资本巨鳄开始围了过来 。 据悉 , 除了CVC , 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KKR & Co、Brookfield、Japan Investment Corp(JIC)和Norinchukin Bank也在考虑竞购东芝 。
作为曾经日本制造代表的东芝 , 它是如何沦落到如此局面?它的未来在哪里?
“猎物”东芝
东芝之所以被盯上 , 主要是最近几年业务深陷困境 , 股价持续低迷 , 股东对管理层的信任下降 , 俨然是一个“落魄豪门” 。
财报显示 , 2019财年(2019年4月-2020年3月) , 东芝营收下滑8.2%至3.39万亿日元 , 仅相当于2014年巅峰时(接近7万亿日元)的一半 。 营业利润年增268%至1305亿日元 , 净亏损1146.3亿日元(约10.5亿美元);2020财年(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净利润扭亏为盈 , 达到1139亿日元 , 但这主要是集团公司的股份出售收益做出了贡献 。
目前 , 东芝旗下有六大业务板块 , 具体产品包括核电、水电、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高铁、功率芯片、通讯芯片、硬盘等等 。
其中 , 东芝旗下40%的铠侠(KIOXIA)股份 , 是最优质的资产 , 也是PE们最看重的“肥肉” 。 2019年 , 东芝储存器业务独立运作 , 并更名为铠侠 。 截止2021年 , 贝恩资本持铠侠49.9%的股份 , 东芝持有40.2%股份 。
目前 , 铠侠是全球第8大半导体制造商 , NAND闪存的第二大制造商 , 拥有近一万名员工 。 此前 , 美国半导体企业美光科技和西部数据曾提出收购铠侠 , 当时将铠侠的企业估值定为300亿美元规模 。 以此计算 , 东芝持有的铠侠股份价值约120亿美元 。
值得注意的是 , 如果此次东芝的交易中 , 任何一家同业企业将铠侠吞并 , 都将引起市场格局的巨变 。 目前闪存领域两大主要市场NAND Flash和DRAM中 。 其中 , DRAM被三星、海力士、美光三巨头掌控了超过九成的份额 。
相比之下 , NAND市场还比较分散 , 由六大核心厂商掌控99%的份额 。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的研究数据 , 2020年四季度 , 三星以46.44亿美元位居龙头 , 市占率达到32.9% 。 其次就是铠侠的27.49亿美元 , 市占率为19.5% , 紧随其后的西部数据、SK海力士、美光、英特尔分别占据14.4%、11.6%、11.2%、8.6%的份额 。
关于东芝的未来走向 , 将由多方势力的博弈结果来决定 , 包括收购方、股东方、管理层以及日本政府 。
从目前来看 , 管理层更希望保持东芝的上市公司地位 , 目前已经展开了一系列动作 。 4月14日 , 东芝公司一方面对外宣布 , 社长兼CEO车谷畅昭于当日辞职 , 且立即生效 。 与此同时 , 东芝前社长兼CEO纲川智重新担任这两项职位 。
据了解 , 车谷畅昭之所以辞职 , 是因为东芝管理层在CVC潜在的收购交易上出现了分歧 。 东芝官方的解释是 , 因为CVC是英国公司 , 而东芝拥有核能、国防业务等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业务 , 导致部分现有股东对这次收购存在质疑和反对 。
值得一提的是 , 车谷畅昭作为东芝史上为数不多的“空降”社长兼CEO , 他的前东家就是CVC 。

|东芝遭遇野蛮人,日本顶级豪门十年大溃败
文章图片
图2/4

另一方面 , 日媒爆出 , 东芝高层紧急给日本各大金融机构打了招呼 , 要求它们不要为CVC的并购行动提供资金 。 据称东芝高层还试图游说日本政府 , 以阻止对东芝的收购 。
不容忽视的是 , 虽然管理层极力反对 , 但股东方的“松动” , 给这场收购战增添了新的变量 。
4月下旬 , 东芝第二大股东新加坡私募股权投资公司3D Investment Partners , 公开致信东芝董事会 , 要求就出售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 , 并敦促东芝管理层收起对收购的敌视态度 , 以免吓退潜在的投资者 。
截至目前 , 收购方虽未曝出新的动作 , 但各种操作应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 日本政府方面 , 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 , 此前拒绝就东芝交易谈判发表评论 , 但表示任何外国公司的收购都需要相关批准 。
据了解 , 东芝涉及能源业务 , 铠侠作为日本仅存为数不多的存储芯片厂商 , 对日本的战略意义较为重要 , 所以这笔收购还需要经过日本政府审核 。
“日本之光”暗淡
如今落魄的东芝 , 曾是日本战后工业发展的楷模和名片 。
东芝创立于1875年7月 , 曾造出了许多个日本和全球第一:日本的第一个电灯泡、第一台晶体管电视、第一台冰箱、第一台DVD等 , 以及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全球首款彩色视频电话等等 。
辉煌时期 , 东芝的经营范围涵盖制造、发电、核能、半导体、基建、家电、计算机、家电等诸多领域 。 其中 , 半导体和笔记本业务分别位列世界第二 , 曾东芝与夏普、松下合称日本白电三巨头 , 风光一时无两 。
但在1990年代 ,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 , 进入了长期的低迷时期 , 被称为“失去的20年” 。 与此同时 , 中国制造开始冲击日本企业 。
对此 , 日本企业的应对是 , 逐步退出消费品领域 , 转战产业链上游的高端材料、高价值部件 , 希望成为持有高端技术的“隐形巨头”——比如 , 索尼收购了美国医疗诊断设备研发公司 , 利用在数字家电领域培育起来的独有技术开拓医疗市场;日立则在发电和发电控制系统、半导体生产设备、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发力;京瓷则发力热敏电阻内置晶体、晶振等手机零部件 。

|东芝遭遇野蛮人,日本顶级豪门十年大溃败
文章图片
图3/4

在这个过程中 , 东芝“押注”核能和通信等领域 , 这也为它的败落埋下了伏笔 。
2006年1月 , 东芝从英国核燃料公司那里收购了美国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WEC) , 出价54亿美元 , 这个价格是当时市场预期(18亿美元)的三倍 。 随后 , 东芝又通过两次收购(分别花费16亿美元和1.57亿美元) , 实现了对西屋电气的全资控股 。 这也意味着 , 东芝为西屋电气花费了大约72亿美元 。
东芝之所以高价收购西屋 , 主要是基于三大利好预期:一是日本政府支持 , 二对中国和全球核电未来前景的预期 , 三是技术考量 , 西屋的AP1000第三代压水堆技术(PWR)更受中国市场的重视 。
但2011年的“黑天鹅事件”——福岛核事故 , 成为东芝由盛而衰的第一个转折点 。
因为福岛第一核电站所用的机组自东芝 , 核事故发生后 , 不少已经到手的订单取消 , 东芝再去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开拓核电市场难上加难 。
据了解 , 当时日本暂时关闭了境内全部核电站 , 全球范围内核电站业务发展速度骤减 , 已经拿到的美国8基待建核电站中 , 有4基中止 , 而其他国家也都陆续暂停了核电站的计划 。 剩下的8基 , 也全部推迟建设进度 。

|东芝遭遇野蛮人,日本顶级豪门十年大溃败
文章图片
图4/4
福岛第一核电站 图源网络
随后 , 为了管控分歧 , 减少交易成本 , 东芝在2015年购了另一家美国CB&I公司的核电业务子公司 , 成为此次“核电门”事件的“导火索” 。 不断膨胀的建设费用非但没有得到控制 , 反而使东芝公司被“深度套牢” , 核电业务出现大幅亏损 。
据东芝数据显示 , 自2015年实施并购后 , 西屋电气负债总额不降反升 , 最后攀升至98亿美元 , 资不抵债 。
在当时那个节点 , 东芝为了维护自身形象 , 并未向投资者披露自身状况 , 反而企图通过财务造假来“瞒天过海” 。
但最终“纸还是包不住火” , 2015年4月东芝承认财务造假 。 从2008年到2014年底 , 东芝虚报了2248亿日元(约120亿元人民币)的税前利润 , 超过了这七年间税前利润的三成 。 在这期间 , 有三任社长参与 。
消息传出 , 东芝形象也一落千丈 , 从“日本骄傲”成了“日本之耻” , 股票暴跌40%左右 。
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里 , 东芝一直在持续推进重组 , 出售包括电梯、家电、电视、医疗等非核心资产 。
其中 , 最重要的三笔出售是:
2016年3月 , 东芝以6655亿日元(近60亿美元)出售旗下的医疗设备供应业务给佳能;
2017年 , 东芝将NAND Flash业务出售给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 , 交易价格180亿美元;
2018年初 , 东芝以46亿美元将西屋电气出售给Brookfield 。
但这依旧未能止住东芝下滑的态势 , 如今它已经从日本综合机电企业的阵营中“掉队”了 。
目前 , 围绕东芝的并购大战 , 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 最终的结局还无法预料 。 作为曾经的日本骄傲 , 东芝为何短短10年间就沦落至此?除了唏嘘 , 这背后深层的原因更值得深思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