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星球|微信、支付宝暗中博弈:小程序开启“留人”大战?
文章图片
图1/2
小程序“流量江湖”:微信和支付宝走到分岔路口?
文 | 贾宁宇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微信不再提供小程序打开App技术服务 。 ”
几天前 , 微信在官方开放平台公布了这则消息 。 不出意料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对于一些小程序商家而言 , 这意味着一种玩法的结束——再也不能通过小程序从微信往自家App薅流量了 。 这种玩法之下 , 小程序只充当了获客工具 , 并未真正被视为做生意的地方 。 当小程序不再能给商家App引流的时候 , 商家面临着一道选择题:是减少对小程序的投入 , 回到App?还是加大对小程序投入 , 将留存、促活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彻底搬进小程序?
在小程序诞生初期 , 因为自运营入口有限、用户对小程序缺乏了解、担心对小程序掌控力有限等等原因 , 开发者们有所迟疑 。 不过随着各路商家 , 甚至是奢侈品品牌陆续在小程序开店;各级政府 , 甚至是国务院陆续把便民服务搬上小程序 。 小程序此时此刻的产品价值 , 与2017年相比 , 已不可同日而语 。
值得关注的是 , 小程序的规模还在快速增长中 , 且愈发成为一种商家的标配渠道 。 昨天 , 支付宝披露了一组数据:支付宝小程序数量已经突破300万 。 上一次披露的数据是200万 , 那是在2020年6月 , 这相当于短短11个月 , 支付宝小程序的数量就增加了100多万 , 增幅高达50% 。 涵盖便民办事、餐饮、休闲娱乐等方方面面的生活服务商家涌入平台 。
上线小程序只是第一步 , 是否决定把小程序作为真正的私域阵地来做增长 , 而不仅是传统渠道的“板凳队员” , 这对小程序平台、商家和服务商都至关重要 。
尽管全网各大平台的小程序规模已突破550万 , 但对微信和支付宝而言 , 要让商家把用户留存和用户复访链路也搬进小程序 , 投入资源做自运营 , 那它们要做的还很多 。
小程序自运营进入深水区
小程序平台对商家拉新的助力 , 曾无数次被验证 。 甚至早在2018年 , 众安保险仅通过支付宝小程序做了一场营销活动 , 就一举获得了62万新用户 。
不过在拉新之后 , 商家是否要把用户留存在小程序平台 , 并持续做深度自运营呢?
对于商家 , 起初这未必是个容易的决定 , 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和小程序运营部门 , 甚至是两个各自为政的团队 。 不过当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几乎人人使用过小程序 , 五六线的大爷大妈也学会了用小程序抢消费券 , 人们下载App的意愿越来越低 。 如今 , 这个问题似乎不再那样难以抉择 。
但要给前述问题交出答卷的 , 并不只是商家 。 小程序平台应该既能提供能支持自运营的基础设施 , 还要给足商家做自运营的动力 。
怎么让商家留下来做自运营 , 成了大平台今年重点考量的问题 。
以支付宝为例 , 释放的信号已经很明显 。 昨天 , 跟支付宝小程序数量突破300万一同出台的消息 , 是“我的小程序” , 进入支付宝首页黄金位 。 “我的小程序”是用户自行收纳小程序的强留存入口 , 同时也是用户要二次访问小程序时 , 找起来最方便的入口 。
从2018年至今 , 这个收藏入口在支付宝App里的位置经历了“三级跳”:最早在“我的”界面内部 , 后来一度出现在首页下拉 , 如今直接跻身“寸土寸金”的首页黄金位 , 让用户能够一键直达 。
有意思的是 , 为了让它有足够的吸引力 , 支付宝还给这个入口挂上了一系列附加值:比如被收藏的情况将成为争取公域流量激励的指标之一等 。
升级“我的小程序”是支付宝强化自运营留存入口的方式 , 而过去一年 , 支付宝在强化拉新入口上也没闲着 。 疫情曾一度让线下商家获客困难 , 扫一扫这类流量入口几乎停滞 , 因此过去一年搜索自运营入口成了支付宝“投入重兵”的对象之一 。 除了发布“品牌直达”、“服务直达”这类搜索工具 , 支付宝还做了一系列看似无心插柳的搜索彩蛋 , 但效果是惊人的 。 一场情人节期间上支付宝搜“在吗”的活动过后 , 一家名为“口袋铃声”的支付宝小程序 , 8小时内引发了150万人搜索 。
与此同时 , 微信则从另一条路线入手 , 试图用视频号内容给小程序运营加码 。
包括长尾商家在内 , 有意愿做自运营的人越来越多 。 道理很简单 , 如果永远止步于拉新 , 那么用户手里的沙子 , 抓一次漏一次 。
无论对谁而言 , 小程序自运营开始进入深水区了 。
“二八分化”的解题钥匙
小程序行业已经头部固化了吗?现阶段“二八分化”是伪命题吗?
两年前这个问题就引发过从业者的大讨论 , 见识过2018年小游戏的大爆发 , 没有从业者甘心看到红利退潮 。 尤其是新入场的小程序和长尾小程序 , 想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 。
到今天为止 , 答案或许并不悲观 。 如果从支付宝的数据来看 , 过去一年小程序规模的增速达到了50% , 相对于2018-2019年的增速并未放缓 。 这背后既有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加持 , 比如疫情客观上加速了商家的数字化进程 , 让小程序成了经营的标配阵地 , 也跟支付宝的平台体制有关 , “中心化+去中心化”结合的机制相当于给了商家 , 尤其是中长尾商家一股外力助推 。
支付宝推出的公域流量激励机制 , 陆续把首页搜索、应用中心、首页宫格黄金位、首页推荐位作为激励渠道 , 开放给小程序商家 。 在此之前 , 亿级日活的超级App们 , 几乎把这类资源拿出来面向三方商家做过开放 。 包括“我的小程序”在内 , 这些核心自运营入口遵循统一套平台机制 , 商家自运营服务越好 , 公域给到的资源越多 。 数据显示 , 易丰搬家支付宝小程序拿到自运营激励后 , 1个月内日活增长了10倍 。
文章图片
图2/2
不过再往后看一步 , 做到了这些 , 小程序是否就能实现用户对数字化服务的期待?或许还没有 。 除了让用户有足够的服务可以选择 , 能够方便地找到 , 小程序这个物种向行业里许诺的“智能” , 是未来应当实现的目标 。
小程序为服务而生 , 如果小程序平台只是简单地聚合服务 , 那么与App store并没有本质差别 。 理想的小程序平台应当有能力从用户需求出发 , 在使用服务前、中、后的各个环节 , 把服务智能地串联起来 , 做一个智能秘书的角色 。
比如用户要乘坐早8点的飞机 , 前一天就发出值机提醒 , 出行当天提前提示登机口 , 推荐机场里符合个人口味的早餐 , 飞机落地预定接机服务等等 。 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 。
【Tech星球|微信、支付宝暗中博弈:小程序开启“留人”大战?】未来 , 当“小程序”完全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工具 , 这三个字本身可能会被人们忘记 , 就像当人们已经把移动互联网与App划上了等号 。 不过在哪一天到来之前 , 小程序还是个有很大空间的新产品 , 而微信和支付宝这类平台要付出的努力 , 也还很多 。
推荐阅读
- 微信|积极落实互联互通,微信收款码支持云闪付及银行APP支付物料落地
- Tencent|原生微信上架优麒麟软件商店
- Tencent|原生版微信上架统信UOS应用商店:适配X86、ARM、LoongArch架构
- 飞腾|原生版微信登陆统信UOS应用商店,已适配X86/ARM/LoongArch架构
- 功能|Linux 微信官方版 2.1.1 正式发布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入口|微信迎来新变革:保护隐私,增加视频号入口
- Tencent|微信小程序新规则:调用个人敏感信息将需授权
- 接口|微信小程序用户信息相关接口调整
- 商家|重磅!微信支付全面开放,互联互通进展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