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巨眼FAST:让中国射电天文领先世界二十年
它能看穿130多亿光年的区域 。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 “中国天眼”大大拓展了人类视野 , 对促进我国天文学现重大原创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
◎采访人员 何星辉
实 习 生 周泓汛 张 华
紧闭的电动门 , 挡住了去路 , “正在观测”的警示牌格外醒目 。 这是贵州平塘大窝凼——“中国天眼”所在地 。
谁能想到 , 20多年前 , 这里还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 而今 , 大山环抱之下 , 一个“观天巨眼”静卧在大窝凼里 , 仰望苍穹 , 以“一眼千年”的神技独步世界 。
“中国天眼”的学名是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 , 其发射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 如果在里面倒满矿泉水 , 全世界70亿人平均每人可分4瓶 。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 它将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领先世界20年 。 从跟跑到领跑 , 这背后 , 是中国不断崛起的科技力量 。
造“锅”:历时22年建成观天巨眼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首次发明了望远镜 , 把宇宙拉近到人类面前 。 射电天文学则让人认识到另外一个全新的世界 , 一个不能由人的感官所感受的全新世界 。
20世纪30年代 , 射电天文学兴起 。 继美国工程师央斯基发现了发射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后 , 美国科学家格罗特·雷伯在自家后院架起专门的天线 , 用以探测来自天空的射电 , 被星际尘埃遮蔽的广阔太空世界 , 第一次为人们所认识 。 而后 , 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这四大天文发现 , 让射电天文学迅速崛起 。
不过 , 射电天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重大不同之处 , 就在于它是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 。 观测直接依赖于技术 , 射电望远镜口径越大 , 观测的灵敏度就越高 。
1993年 , 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 , 与会科学家提出 , 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 , 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 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坐不住了 , 他向同事提出:“我们也建一个吧!”
南仁东所设想的 , 是一个500米口径的超级射电望远镜 。 但是 ,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 口径也才305米 。 相比之下 , 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 不管是技术还是设备都非常薄弱 。
在很多人看来 , 南仁东的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 但他并非一时头脑发热 。 多年来 , 在观测上依赖外国射电望远镜窘境 , 让他太想拥有属于中国自己的超级望远镜 。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 , 哪一步都不容易 。
为了给“大望远镜”安家 , 科学家们通过卫星遥感把贵州喀斯特山区翻了个遍 。 南仁东从200多张遥感图像里 , 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 , 然后闷着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 , 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贵州平塘的大窝凼里 。 从1994年启动选址 , 至此已经过去了12年 。
“中国天眼”的建设 , 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工程 , 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和岩土工程等各个领域 , 每一个领域几乎都是开创性的工作 , 国际上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 , 南仁东带领他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 , 终究踏平坎坷成大道 。
【|观天巨眼FAST:让中国射电天文领先世界二十年】2016年9月25日 , “中国天眼”建成 。
坚守:科研“铁军”托举大国重器
2017年10月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外公布 , “中国天眼”发现2颗新脉冲星 , 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 。
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 距“天眼之父”南仁东病逝不到1个月 。 南仁东真正走进大家视野 , 是他去世前在央视那一次 , 他用孱弱沙哑的声音缓缓说出那一句:“FAST是全世界最先进、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 将探索宇宙百亿光年的微弱信号 。 ”
为了铸就这口“大锅” , 南仁东耗尽了一生心血 。 最终 , “中国天眼”开了“眼” , 他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 但是 , 他为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启了一个10年至20年的“黄金期” 。
令人欣慰的是 , 无论是在调试期间 , 还是正式投入运行 , “中国天眼”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 。
截至目前 , “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逾370颗 , 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 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
FAST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说 , “中国天眼”背后 , 是一支托举起大国重器的科研“铁军” ,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零起步的科研项目 , FAST团队20多年如一日 , 默默坚守 , 攻坚克难 。
2008年 , 潘高峰博士毕业后加入FAST团队 , 他说 , 13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 , 经常能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绝境 , 也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 现为FAST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的潘高峰 , 先后完成FAST馈源支撑六塔选址、大跨度柔性六索并联机器人研制建设、动光缆研制等任务 。
清华学子姚蕊攻读研究生阶段便进入FAST项目组 , 如今已成长为FAST中心机械组组长 。 在FAST建设期间 , 她探索解决FAST馈源舱超重问题的创新方法 , 最终摒弃多年圆柱体形状的设计方案 , 创造性研制了现在的“钻石三角形”馈源舱 。
从姜鹏开始 , 孙京海、甘恒谦、于东骏、钱磊……几乎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
在大窝凼里 , 和南仁东一样的这群百人科研“铁军” , 默默守护着“中国天眼” 。
开放:“中国天眼”让人类看得更远
曾经“世界第一”的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发生坍塌之后 , “中国天眼”便成了如今全球唯一的超大型射电望远镜 。 正因为卓越的综合性能 , “中国天眼”对于天文观测和天文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这也使得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纷纷想要借助“中国天眼”开展研究 。
2021年3月31日起 , “中国天眼”面向全球开放 , 各国科学家均可提出申请 , 经审核后可使用“中国天眼”开展观测和研究 。 虽然射电天文学的初衷就是为让人类看得更远 , 但是 , “中国天眼”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先进大型天文观测设备 , 国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硬性规定要求中国与全世界共享 。 因此 , 中国的这一举动 , 堪称国际科技界的一股清流 。
姜鹏透露 , 目前 , 来自国内外的天文学家申请观测非常踊跃 , 不过“中国天眼”今年将只对外开放10%的观测时间 。 “申请观测的方向 , 基本覆盖了中低频射电望远镜的前沿科学问题 。 ”
观测时长是科学产出的重要保障 , 让姜鹏欣慰的是 , “中国天眼”运行情况稳定 , 每天可以保证20个小时左右的观测时长 , 每年大概可以运行7000个机时 , 去除维护和测试时间 , 正常观测时间应该不少于5000个机时 。
“我们不只是做世界最大——要做最大很容易 , 满地铺 , 总能铺出世界最大 , 但如果要做成好用的望远镜 , 就是不同难度级别的挑战 。 ”姜鹏说 , 在调试期间 , FAST团队就已经把建设时遗留的一些问题解决了 。 目前 , 针对超级数据的传输和储存问题 , 因中国科学院有稳定的经费支持 , 也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 。 “‘中国天眼’一年产生的数据大约在15PB左右 , 每秒钟产生2GB , 后者的数据量和下载一部电影相当 。 ”
目前 , “中国天眼”已经启动了脉冲星测时阵列、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巡天等5个重大和优先项目 。 外界预测 , 未来3至5年 , “中国天眼”的高灵敏度将有可能使其在低频引力波探测、快速射电暴起源、星际分子等前沿方向取得突破 。
姜鹏说 , “中国天眼”发现这么多脉冲星 , 需要做大量的后随观测 , 这给FAST团队带来很大的挑战 , 希望中国正在规划打造的其他大型望远镜能尽快建成 。
脉冲星就是旋转的中子星 , 因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 。 从脉冲星中遴选出脉冲信号稳定的毫秒脉冲星 , 将来有望应用于星际导航 。
有一种说法 , 5年后 , “中国天眼”观测到的脉冲星有望达到1000颗 , 有可能定位并识别出银河系外的第一颗脉冲星 。 对此 , 姜鹏表示 , “中国天眼”如果发现河外脉冲星特别是黑洞双星系统的话 , 将可能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 不过 , “中国天眼”只是给科学家提供一种可能性 , 重大成果的产出 , 有时候还需要一些运气 。
姜鹏说 , FAST团队将转换心态与角色定位 , 由过去的建设、调试、运维更多转变为服务 , 建立公平观测机制 , 努力为全球科学家提供良好服务 。 “未来的舞台中心一定属于科学家 , 我们甘当绿叶 , 陪衬他们的光辉 。 ”他说 。
推荐阅读
- 平台|[原]蚂蚁集团SOFAStack:新一代分布式云PaaS平台,打造企业上云新体验
- Fast-LCD|玩出梦想推出旗下首款 VR 一体机 YVR DK1,搭载骁龙 XR2 芯片
- FAST|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509颗
- PiFast|华擎官宣 i9-12900K CPU 超频至 7.5GHz,打破多项世界纪录
- 寻找|天文泰斗叶叔华谈“世界巨眼” 中国聚力寻找宇宙第一缕光
- |Ultrafast X 2021 第一届超快科学国际会议通知|会议
- 安全|增强隐私体验:1Password携手Fastmail推出邮件别名订阅服务
- 脉冲星|FAST落成启用五周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 手机|报道称一加Buds Pro不支持谷歌Fast Pair快速配对方案
- 设计|27英寸165Hz电竞小金刚,雷神银翼LQ27F165L Fast IPS显示器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