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光照10秒发光半小时
采访人员25日从天津大学获悉 , 该校李振教授团队联合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团队 , 研发出像“夜明珠”一样的高效率、长寿命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 。 该材料接受10秒以内的光照后可持续发光近半个小时 , 有望用于医疗领域 , 帮助医生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 研究成果发表在材料学领域顶级期刊《先进材料》上 。
传统上生物医药领域使用的发光材料几乎全是荧光材料 , 其共同特点是发光寿命极短 , 通常小于千万分之一秒 。 同时 , 荧光材料的发光离不开激发源 , 极大地限制了应用场景 。
此次联合团队研发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就像充电手机 , 可以在一次激发后 , 保持数分钟发光时间 , 将它注射进生物体内 , 就可以通过捕捉发光信号和材料“保持通信” , 获得其位置、强度等信息 。 这些信息能反应组织内外微环境状态 , 通过进一步处理识别 , 就可以评估这些组织的生理状况 。 实验中 , 他们将这种材料加工成纳米颗粒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 其会定向聚集在肿瘤细胞中 。 通过捕捉纳米颗粒的发光信号就能锁定肿瘤位置 , 并实现超高对比度的磷光成像 。
【|新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光照10秒发光半小时】“现阶段利用这些材料在生物成像和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探索 , 更像是‘传呼机’时代 , 只能建立单向通信 。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智能属性 , 例如提高靶向能力 , 赋予材料药物输送功能等 , 实现从看得见(成像)到打得着(治疗) , 不断推进材料迭代升级 。 ”联合团队李振教授介绍道 。 此外 , 新材料还展现出对机械力和热具有双重刺激响应特性的室温磷光效果 , 因而在热敏打印和信息加密方面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采访人员陈曦 通讯员张华 王雲生
推荐阅读
- 硬件|新型人工突触可用于高度扩展的类脑计算
- 数字电路|新型人工突触可用于高度扩展的类脑计算
- 体系|为何要推进智能制造?工信部:对实现新型工业化有重要作用
- 关键技术|我国拟筹建“有机固废技术创新产业联盟”
- 智能汽车|22个月,数据驱动“新型终端”驶上新赛道
- 诊断|新型血检技术有望缓解活检痛苦
- 电路|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的新型基准测试法出炉
- 传统|优秀企业家张号召研发的新型智能挖掘机,获国家专利后资产评估超15亿
- Micro-LED|国星光电:牵头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显示与战略性电子材料”重点专项
- 疾病|新型血检技术有望缓解活检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