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千寻位置公布技术底座冰山图谱,可提供7×24时空智能服务

5月26日 , 在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期间 ,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下称“千寻位置”)对外揭晓千寻位置技术体系的“冰山图谱” , 由1个源头、2个引擎、3个核心能力和1个操作系统构成的“冰山图谱”组成千寻位置技术体系的底座 , 可7X24小时为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高精度时空智能服务 。
基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千寻位置在全球构建“星地一体”的时空智能基础设施 , 构建从互联网/卫星播发平台、到智能终端、到高精度地图的自主可控产业全链路 , 形成了一批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操作系统 , 催生出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新物种和规模化新应用 。
千寻位置于2015年8月正式成立 , 提供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服务 , 2019年10月完成A轮10亿元融资 , 估值超130亿元 。

时空|千寻位置公布技术底座冰山图谱,可提供7×24时空智能服务
文章图片

千寻位置“冰山图谱”由“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两大部分组成 , 共分5层 。 “水面之上”是产品层 , 千寻位置已率先推动高精度定位智能汽车量产上市、助力高精度定位智能手机的诞生和普及 , 以时空智能服务助力各个行业的变革升级 。
而这只是时空智能基础设施的“冰山一角” , 在“水面之下”的不可见部分有4层 , 自下而上以1个源头、2个引擎、3个核心能力、1个操作系统的“1231”结构 , 组成“冰山图谱”底座 。
“1个源头”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这是千寻位置开创时空智能的源头 。 “2个引擎”即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和飞天云平台 。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础上 , 千寻位置建设运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来实时计算卫星定位误差 , 引入飞天云平台的分布式云计算架构 , 通过这两大“引擎”提供驱动力 , 实现对北斗卫星导航服务的增强 , 奠定了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基础 。
“面向未来百亿级终端设备对空智服务接入的需求 , 这张网必须覆盖全国 , 只在一两个省建网络的话没有意义 , 手机或汽车不可能只在一两个省市推出 。 而要把全国几千座基站连成一张网 , 需要几千条专线 , 对这张网络的稳定性、可用性、安全性提出了挑战 。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说 。
目前 , 千寻位置“全国一张网”系统分布在全国的基站实时接收北斗、GPS、GLONASS、Galileo、QZSS五大星座卫星信号 , 通过专网传至国家北斗数据处理中心 , 由部署数据中心的千寻位置云平台解算实时播发差分数据 。 系统全部使用国产设备 , 核心技术、算法全部自主可控 , 链路可靠性99.99% , 基站单站可用性99.9% , 平均无故障时间30万小时 。
“3个核心能力”即在上述基础上 , 千寻位置构建了播发平台、终端、地图三大核心能力 。 时空智能产业的发展 , 除了技术本身的成熟 , 更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同步实现配套发展 , 才能推动应用的大规模落地 , 为最终用户提供无缝化的高精度时空服务 。
在播发平台上 , 千寻位置目前已建立卫星与互联网双向播发平台 , 通过卫星、互联网两种方式将高精度定位服务提供给全球用户 , 实现高覆盖高可用 。 即便在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方 , 譬如在沙漠、海洋、高空等区域 , 也能继续提供7×24小时时空智能服务 。
在终端方面 , 千寻位置开创了时空智能行业 , 与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创造一系列用于接收时空智能服务的硬件终端 , 并安装在智能汽车、手机等设备上 , 将时空智能服务共享给亿万用户 。
在地图方面 , 千寻位置积累了为客户提供高效制作高精度地图的工具和解决方案 。 通过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图的组合服务 , 让智能终端得以在时空智能服务指引下精准运行 。
而“1个操作系统”是指时空智能操作系统 , 它是千寻位置整合所有软硬件资源构建的首个支持城市级大规模时空感知、计算和协同的操作系统 , 可高效率地为客户提供时空智能产品与解决方案 。
“我们不仅会提供卫星导航精准的能力 , 也提供终端硬件 , 从模组开始到终端的能力 , 我们也会提供特定场景下的地图能力 。 我们把这三方面能力集成起来 , 时空智能的应用场景就会被极大拓展 。 不仅仅是今天耳熟能详的产品 , 除了消费场景 , 会更多进入工业场景、产业场景里去 。 ”陈金培表示 。
目前 , 一批AIoT时空智能应用落地 , 包括实现车道级导航的智能手机、在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能自主飞行进行电网巡检或农药喷洒的无人机、实现定点停车的共享单车、能与红绿灯“对话”的自动驾驶公交车、能听诊危房、桥梁、矿山的形变监测设备等 。 时空智能为机器提供时空信息的决策依据 , 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 。
【时空|千寻位置公布技术底座冰山图谱,可提供7×24时空智能服务】(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