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生孩子?
来源:果壳
哪怕你跑到大城市 , 恐怕也无法摆脱老家亲戚们的催婚催生:都25岁了 , 咋还没对象呢?都28了 , 咋还不生娃呢?趁着年轻 , 赶紧把三胎都生了啊 。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 , 工作才刚刚上道 , 每天忙着当社畜 , 房子首付还遥遥无期……人生那么长 , 生孩子的事儿不急!
是现在的年轻人太叛逆了吗?未必 , 这可能只是城市化带来的结果 。 研究表明 , 生活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 , 人们对于人生大事更倾向于不那么着急 , 更有可能选择晚婚晚育 。
你可能想不到 , “人口密度”这个单一因素 , 就可以造成许多影响 。
住在大城市 , 不想生孩子
从历史上看 , 城市化的发展 , 总是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人群生育年龄的延后 。 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 , 出生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 。 且不仅仅是福利完善、生育成本高的发达国家会这样 , 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同样的趋势 。
生育成本的提高、生育意愿的下降(在城市 , 生育不能带来新的劳动力) , 都会让生育数量减少 。 然而 , “不急着生”又是为什么?毕竟 , 对大部分人来讲 , 不管生几个孩子 , 总归都是要生的 , 为什么不趁着所谓的“最佳年龄”完成生育 , 而选择延后呢?这种“慢”的策略 , 仿佛同城市快节奏、急匆匆甚至有些混乱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
文章图片
图1/7
城市化程度(红线)和出生率(蓝线)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学者曾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过一项研究 。 研究表明 , 人口密度会切实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史策略 , 生活在大城市、高人口密度地区的人 , 会因为“人口密度”这个因素带给个人心理上的影响 , 而选择将建立家庭、生育等决策延后 , 投入更多在教育上 , 维持更长久的亲密关系 , 在做选择的时候看得更长远 。 在生活的许多方面 , 比起数量而言 , 生活在高密度城市地区的人会更注重质量 。
研究者们先比较了世界各地和美国50个州的人口密度数据 , 以及这些地方人们对于长期亲密关系的态度、人们的生育率和生育年龄、未成年生育率、对教育和未来的投入等等 , 衡量生活史策略的快慢指数 , 将这两个指数形成矩阵进行比较 。
全世界的数据如下 , 横坐标是人口密度 , 纵坐标是生活史策略 , 指数越高代表生活史策略越慢 。 可以看到 , 除了非洲国家之外 , 世界各地的整体数据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
文章图片
图2/7
〇和□分别代表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的国家 , ╳代表太平洋岛国 , ?代表非洲国家 , +和0分别代表北美和南美国家
美国50个州的数据如下 , 可以看到相关性非常之明显 。 东部几个人口密度可观的州 , 在生活史策略上明显更慢;而西部特别是落基山脉几个地广人稀地带 , 则刚好相反:
文章图片
图3/7
〇 , 东北角的新英格兰地区各州;□ , 东北部的中大西洋地区各州;╳ , 中东北区各州;? , 中西北区各州;+ , 东南部的南大西洋区各州;0 , 中东南区各州;? , 中西南区各州;? , 西部山地区各州;? , 西部的太平洋地区各州
看完了相关性 , 还并不能下结论 。 如何确定是人口密度影响了人们的决策 , 而不是其他因素(比如城市地区的经济、文化乃至人口组成)?研究者又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 让参与测试的人沉浸到“人口密度大”的心理环境中 , 然后做一系列与长远决策有关的试题 , 看人口密度是否对被试产生了心理影响 。
被试分为两组 , 一组会阅读一篇叫《拥挤的生活 , 太多》(The Crowded Life ,Too Many ,Too Much)的新闻 , 描写美国人口爆炸性的增长 , 或者听一段嘈杂、拥挤的声音;而对照组则不做这些 。 之后 , 被试们会做一系列测试 , 都是非常经典的用来确定人们采用短期还是长期策略的题(比如让你选 , 今天收100元 , 还是90天之后收150元之类的) , 以及和生活、生育、教育有关的题 , 让人选择会生多少小孩、怎么安排他们的教育等 。
文章图片
图4/7
人口爆炸增长的信息 , 会影响人们的选择 | Pixabay
结果显示 , 被高人口密度的“既视感”影响之后 , 人们倾向于做出更长远的选择 , 并更注重教育 , 生更少的孩子 , 维持更长远的亲密关系等 。 人口密度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 , 以及这些心理效应对人们决策的影响 , 是现实存在的 。
人多 , 带来焦虑也带来自由
很多时候 , 我们想当然地把城市化带来的心理影响往负面的方向引导——拥挤 , 混乱 , 繁忙 , 资源紧张 , 的确不会带来什么好印象 。 但是对于真正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 , 事实其实没有这么简单粗暴 。
一百多年前 , 当新兴的铁路工矿载着德意志起飞的时候 , 社会学家格奥格·齐美尔(Georg Simmel)就注意到了“城市化”为社会带来的重要趋势 。 他的著作《大城市与精神生活》分析过人口密集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 人口密集的城市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持续、大量的信息输入 , 仿佛“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万花筒” , 人们不得不选择性地接受讯息 , 思维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理性 , 更加注重计算收益得失 。 毕竟 , 只有理性才能帮助人们承受这种高压的环境 。
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事情 ,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都会想得更多更远 , 用不好听的话就是“算计” , 但是人们确实会做更多利弊权衡 。 何时生娃、生几个、会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 , 都不是长辈眼中“时间到了”这么自然和简单 。
文章图片
图5/7
城市 , 带来焦虑也带来更多选择 | Pixabay
而齐美尔同时也看到了这样的生活给人带来的“自由” , 因为理性的存在 , 人们能够更彻底地实现“个人和精神上的发展” 。
战后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Louis Worth)也持相似的观点 。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聚集 ,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会涉及更多理性的、复杂因素的考虑 。 他由此推论 , 高密度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更多地会发展成“效用性”的(relationship of utility) , 从事什么职业 , 有多少钱 , 住哪个地方 , 归属于哪个组织等等 。 人变成了机械性的存在 , 变得更加冷漠 , 但是同时 , 在拥挤的城市中 , 人们学会了隔离彼此 , 拥有更多自己的空间 , 容忍“不同”的存在 。 高密度的生活在造成心理问题的同时 , 又给人更多发展的可能 。
活得久一点 , 人生慢一点
说回到前面谈到的生活史策略研究 。 人们在高密度的人口条件影响下做出的决策 , 具体心理机制又是怎样呢?研究作者之一、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史蒂文·纽伯格(Steven Neuberg)指出 , 在人口密集地区 , 资源紧缺 , 需要竞争才能获取足够支撑自己生活的资源 , 所以人们更加注重长远的投资 , 更重质量而非数量 。 因此 , 生活上会耗费资源的事情——比如结婚生子等——就会延后 。
文章图片
图6/7
更需要投资自己 | Pixabay
但采取慢的生活史策略 ,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 那就是比较长的寿命预期:人们确定自己能活到足够久 , 即使采取慢的策略也不会最后赶不上 。 因此 , 在战乱、动荡、疾病横行的情况下(比如在一些非洲国家) , 即使人口密度高 , 人们依然会选取快的策略 , 早早完成任务以免遭遇不测 , 或者多生几个孩子以防万一 。
的确 , 大城市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 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 人们感到安全、富足 , 自然不必“急着”完成人生大事 。 高龄产妇?现在的医疗条件下 , 高龄的影响已经被大大降低;待冷冻卵子技术成熟 , 担心就又少了一重 。
文章图片
图7/7
这种意义上讲 , 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对于女性的人生策略也许影响更为明显 | Pixabay
这样的研究有什么用呢?生活史策略是一个结合了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等学科的领域 , 可以更好地分析人口、环境因素对社会行为造成的影响 , 甚至这些因素如何进一步影响社会的集体心理和文化 。 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关怀每个人的心理生活 , 指导决策 , 建设对我们更友好的社会 。
至少 , 对于每个正在被老家的长辈催婚催生、甚至催三胎的人来说 , 你会知道 , 他们只是没有亲身感受过城市的人口密度罢了 。
【新浪科技综合|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生孩子?】城市化的生活虽然繁忙、拥挤 , 但也给了我们更大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性 , 以及更自由的人生策略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