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研发更多更好的药物(大健康观察)( 二 )


国家队、国家人、国家责
新药研发绝非一日之功 。 看惯了失败 , 也就能淡定、理性地看待成功 。 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DC402234诞生的背后 , 是柳红和她的团队十几年如一日的坚韧 。
“早在十几年前 , 我们就开始关注抗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了 。 ”柳红说 , “在2003年非典期间 , 我们是攻关团队成员之一 。 也是从那时起 , 我们团队开始了对冠状病毒的药物研究 。 ”
十几年的研究积累 , 让柳红和她的团队成功搭建了一个针对抗冠状病毒的化合物库 。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他们快速根据新冠病毒转录、复制机制以及相关酶的结构特征 , 设计并合成了抗新冠病毒的化合物 。 “经过活性测试 , 我们发现了临床候选化合物 , 并快速完成了临床前研究 , 通过新药临床试验申报 , 目前正在美国进行I期临床研究 。 ”她说 。
“国家队、国家人、国家责 。 ”柳红说 , 她坚持不懈的动力来源于这9个字 。 2013年 , 柳红团队参与了抗艾滋病靶点CCR5的晶体结构解析工作 , 负责为其他团队提供合成化合物 。 研究发现 , 唯一的上市药物马拉维诺会抑制人体的代谢酶 , 可能会产生无法预料的毒性 , 导致其不能成为鸡尾酒疗法的候选药物 。
“除了把合成的化合物交给合作组 , 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能否设计合成新的化合物改善马拉维诺的类药性 , 克服其临床用药的不足和缺陷?”完成合成化合物的任务后 , 柳红的探索并未停止 。
设想虽好 , 但当时由于抗艾滋病药物项目利润小 , 国内药企对开发此项目兴趣不大 。 如此一来 , 即便完成了对马拉维诺的优化 , 也将面临科研成果转化不了的风险 。
面对压力 , 柳红选择迎难而上 。 “所里很支持我们的工作 , 帮助我们成功申请到了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自主部署项目 , 获得了专项科研经费支持 , 使抗艾滋病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 ”数年下来 , 柳红团队开发的抗艾滋病新药塞拉维诺 , 已经成功克服了马拉维诺的缺陷和不足 , 获得临床批件 , 进入临床研究 。
这些年来 , 不是没有社会资本上门来邀请柳红合作成立药企 , 但是都被她婉拒了 。 “专业人做专业事 , 我的职责就是做好原创药物研究 , 把现有的实验成果顺利推进 , 发现更多更好的药物在临床上应用 。 ”她说 。
科研人生也能有滋有味
在上海药物所 , 很多人都知道柳红的团队不仅学术范十足 , 还有一股浓浓的文艺风 。 每年末 , 柳红都会鼓励和组织学生编排小品、表演合唱等节目 。
对此 , 柳红解释道 , 科研工作紧张枯燥 , 学生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 。 通过年末自编自排文艺节目 ,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 还能通过文艺创造发挥学生特长、挖掘潜能 , 让学生们重拾自信心、树立积极心态 , 来应对复杂紧张的科研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