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南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郑南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文章图片

郑南宁院士在指导学生 。 采访人员 张梅摄

|郑南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文章图片

郑南宁院士团队和潍柴动力联合研发的自动驾驶接驳车 。采访人员 张梅摄
采访人员 张梅 见习采访人员 张超
当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能自如上路 , 我们的工作、生活将被彻底改变——
每天早上 , 你乘上一辆如约等候的无人驾驶汽车 。 在车上 , 你或者提前开启一天的工作 , 或者小憩片刻 , 再也不用紧握方向盘 。 在宽阔的马路上 , 一辆辆无人驾驶汽车有序驰向目的地 。
这是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无限可能中的一个场景 。 人工智能还将带来哪些改变?面临哪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
日前 , 在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 我们采访了2020年度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 。
【|郑南宁:“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帮助人类而不是代替人类的人工智能”
“从1985年到今天 , 我们的研究方向始终没有变 , 围绕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系统不断突破 。 ”郑南宁介绍 。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 郑南宁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中视觉芯片与系统的“卡脖子”问题 , 推动了我国计算机视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 被国际学术同行评价为“引领了国际上第二次视觉注意研究的高潮” 。
36年来 , 他们经历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几次潮起潮落 。 面对今天人工智能的持续热潮 , 他们格外冷静 。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点点滴滴渗透到我们的生产、生活 , 乃至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 。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未来还会让这个世界变化到什么程度 。 事实上 ,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才刚刚开始 。 ”郑南宁表示 。
在郑南宁看来 , 人工智能在发展中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让机器在没有人类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二是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感知和理解世界;三是让机器具有自我意识、情感以及反思自身处境与行为的能力 , 这也是实现类人智能最艰难的挑战 。
“这些挑战都是需要我们去一一攻克的科学难题 。 我们还要警惕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 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带来的深刻的伦理道德问题 。 我们要帮助人类而不是代替人类的人工智能 。 ”他说 。
近年来 , 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 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已有世界领先的公司 , 全球人工智能相关学术会议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担任主席或者获得最佳论文奖 。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西安等地已经或正在形成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研发高地 。
“但是 , 中国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算法创新的整体水平 , 以及支持先进人工智能系统的计算芯片还相对落后 。 ”郑南宁认为 , 我们要与国际一流水平并驾齐驱 , 需要相关科研机构、企业持之以恒地攻关 , 在基础研究、算法水平上取得突破 ,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 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 把我国的数据优势转换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 。
“在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新一轮热潮中 ,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 一方面不要把学术追求的目标当成眼前的产业现实 , 给社会公众带来误导 , 另一方面 , 必须重视人工智能面向重大应用工程的研究和市场的创新开拓 , 避免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现象 。 ”郑南宁表示 。
“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驾驶是一个令人兴奋却又望而生畏的挑战”
“先锋号”无人驾驶车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明星 。 它连续4年蝉联“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冠军 , 验证了郑南宁团队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定位与导航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先锋号”的成长用了近20年 。 2000年 , 郑南宁团队开始部署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 。 2004年 , 团队研发的“思源1号”无人驾驶车开始在校园里缓慢地行驶 。 那一年 , 团队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挑战——让无人驾驶车从西安行驶到甘肃的敦煌 。
令人沮丧的是 , 车辆出了校门之后几乎寸步难行 , 不断需要人工干预 。 那次不成功的挑战 , 让团队开始思考 , 如何在复杂的场景中 , 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 团队重新出发 , 开始一点点扎扎实实的攻关 。
今天的“先锋号”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 , 可以很好地应对多种复杂路况 , 是“智能制造”的优秀代表 。 当社会各界都在欢呼“无人驾驶时代要来了”时 , 郑南宁却认为应该保持冷静 , 因为无人驾驶并没有那么快进入生活 。
“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驾驶是一个令人兴奋却又望而生畏的挑战!”他说 , “从对错误的容忍度来说 ,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犯了错误可以重来 , 另一类是不能犯错误 。 无人驾驶是不能犯错误的人工智能系统 。 ”
真实的交通环境复杂多变 。 “无人驾驶要求对环境有着可靠的感知 , 也就是说 , 无论是在任何路况和天气状况下 , 无人驾驶汽车都能准确而周密地感知周围环境 , 还要求对意外情况能够妥当处理 。 例如 , 如何对交警的手势作出反应 , 如何应对突然从路边闯进来一个小孩等情况 。 ”郑南宁认为 , 这些难题都是无人驾驶领域值得研究的方向 。 同时 , 无人驾驶技术要得到大规模普及 , 就需要在计算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 , 在低成本、高性能的传感技术方面也取得进一步突破 。
“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需要5G、物联网、云计算等多领域技术与应用的集成 , 只有同时拥有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才能使技术为我们带来真正的便利!”郑南宁说 。
“今天培养什么样的人 , 就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后人”
在这个“计算与人工智能”无所不在的世界 , 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至关重要 。
“我们今天培养什么样的人 , 就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后人 。 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 , 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 , 应当是一种应对挑战和面对未来的思考能力 。 ”在郑南宁看来 , 人工智能领域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 是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 , 明白人工智能学科不是简单的深度学习 , 也不是手机上的APP , 而是有着更精彩的应用场景 。
早在1986年 , 西安交通大学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领域第一个专职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 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的培养 。
“在我们研究所成立至今的30多年历程中 , 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的发展曾经历过寒冬 , 但我们始终坚持人工智能特别是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 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 , 没有放弃建所时的学术目标和追求 , 培养了一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郑南宁介绍 。
围绕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 , 团队不断探索实践 。 2018年 , 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了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 , 探索培养人工智能方向本科生 。 2018年11月 , 人工智能学院成立 。 2019年3月 , 人工智能学院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 。
郑南宁认为 , 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扎实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应用工程与技术 , 熟悉人工智能相关交叉学科知识 , 具备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产业视角与国际视野 , 能在我国人工智能学科与产业技术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并有潜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
“为应对计算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崛起带来的全球机遇和挑战 , 中国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进行重要的结构性变革 , 将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力量带到高校的所有学科研究领域 , 并融合其他学科的见解和观点共同塑造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未来 。 ”郑南宁呼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