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奥运奖牌的背后是科技】在东京奥运会上 , 中国运动员表现优秀 , 呈现了许多精彩瞬间 。 在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背后 , 离不开高科技的辅助 。
高科技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 , 帮助中国运动员延长运动寿命、打破运动纪录 。
在奥运会上以9秒83创造亚洲男子百米短跑纪录的苏炳添 , 把自己的论文带火了 。 在这篇论文里 , 苏炳添等作者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男子100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经验 , “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被放在六大原因之首 。
在苏炳添的训练中 , 计算机仿生模拟给出了跑步时步长、预备时膝关节角度等多方面数据 。 这是典型的科研型训练 , 即以“冠军模型”为指导 , 通过高速相机、生化分析仪、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等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 , 对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监控 , 制订个性化、数据化的训练方案 , 全面提升其竞技能力 。
这种科学训练的提升效果显著 , 让曾因伤病计划退役的苏炳添 , 在被视作运动员“高龄”的32岁 , 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 。 这并非特例 。 本届奥运会中 , 有多位年过三十的中国老将喜获金牌 , 他们运动巅峰期的延长 , 与科研团队的支持密不可分 。
高科技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 , 也是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
在本届奥运会中 , 夺得金牌的游泳和赛艇项目都获得了中国“风洞”技术的加持 。 这其实是航空航天科技的外溢 。 风洞是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 。 通俗地讲 , “风洞”原本被用来研究飞机、导弹等会遇到气流问题的飞行器 , 现在拿来研究会遇到气流或水流问题的运动员也一样适用 。 此前 , 利用“风洞”进行针对性训练 , 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方式 , 已被英、德、美、加等国广泛采用 。
网友把帮助我国女子四人赛艇项目夺金的“风洞”技术称为“亦可赛艇” , 这个词组谐音英语单词“exciting” , 意为“激动人心的”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老一辈科学家曾在大山里筚路蓝缕建设风洞 , 为飞行器研究奠定基础 。 如今 , 反映一国航空航天科研水平的风洞技术 , 已经可以从容应用于运动员成绩的提升 , 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激动和自豪 。
现代体育竞赛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 奥运会激发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 挑战人类身体极限 , 也暗含着国与国之间的比拼较量 。 科技的投入 , 可以帮助运动员在他国垄断的领域打破空白 , 成为世界顶尖选手;可以帮助运动员减少伤病 , 科学探索更高、更快、更强的人体极限;可以从运动实践中反馈数据 , 促进我国运动科学水平的提升 。
苏炳添的论文和“亦可赛艇”的风洞 , 看似两个偶然出现于本届奥运会的网红符号 , 实则是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的生动展示 。 (佘慧敏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推荐阅读
- 太阳轨道|冬奥会奖牌里 蕴含着古老的天文知识
- 奥运冠军|淘宝发布“2021年度十大商品”,你有吗
- 商品|奥运大年,体育产业与互联网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 空气动力学|几十载风洞研究,谱写中国空气动力学事业战歌
- IT|东京奥运村开始向日本各地归还建设时所借木材
- IT|北京冬残奥会奖牌发布:与2008奥运遥相呼应
- 奥运会|冬奥火炬标志、火种台和火炬手服装长啥样?
- IT|奥运冠军杨倩入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名单:可拿2万
- 蒋量|走近冬奥|“精确到肌肉”!来看冬奥运动员的智能“私教”
- 过程|“精确到肌肉”!来看冬奥运动员的智能“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