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至10月 , 达古17号冰川开展应用人工措施减缓达古冰川消融试验研究 , 即在冰川区域覆盖土工织物——盖被子 , 减缓冰川消融 。 两个多月时间 , “盖被子”区域的冰川消融速度明显减缓 。 试验结果表明:“盖被子”使得70%左右的冰川免于消融 , 试验效果显著 。 8月9日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冰冻圈科学国家实验室)7名科研工作人员再次前往达古冰川17号冰川 , 开展应用人工措施减缓达古冰川消融试验工作研究 。 据冰冻圈科学国家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研究员介绍 , 过去几十年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 全球各地的大多数冰川呈现出快速的退缩 。 位于四川阿坝州黑水县的达古冰川属于青藏高原东缘 , 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冰川 , 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 。 据相关科研人员研究发现 , 过去的50余年时间 , 达古冰川的面积缩减了70% , 因此应用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尤为迫切 。 【被子|减缓冰川消融 达古冰川“换被子”】在现场 , 7名研究人员利用无人机与RTK(高精度定位技术)对冰川表面进行观测 , 对冰川表面高程信息进行数据采集 , 进而得到冰川表面高程及其变化信息 。 此外 , 出于环境保护考虑 , 回收了上次试验所覆盖的土工织物 。 “工作人员把之前盖的‘被子’揭开 , 换上了一款纳米材料的‘被子’ 。 ”达古冰川管理局科研处长黄仕海介绍 , 工作人员揭开了此前试验区500平米的土工布 , 更换上了南京大学新研制的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纳米新材料“被子” 。 当天研究团队在达古冰川17号冰川搭建了冰川气象观测站 , 便于实时了解海拔4860米之上的气象信息 。 “气象站可以将降水量、气压、风速等气象数据实时传输到实验室 , 研究人员便可第一时间掌握17号冰川数据 , 开展研究 。 ” “此次实验项目是应用人工措施减缓冰川消融试验 。 ”冰冻圈国家实验室7名研究人员介绍 , 采取在冰面覆盖隔热和反光材料的方式 , 以降低太阳对冰川的净辐射和近地层大气湍流交换所产生的影响 , 有利于减缓冰川消融 。 下一步 , 冰冻圈国家实验室还将继续加大与达古冰川管理局科研处的工作力度 , 尤其是深入开展应用人工措施减缓冰川消融的试验 , 守护好达古冰川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王明平 黄仕海供图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