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郑哲敏
因病在北京逝世 , 享年97岁
文章图片
郑哲敏1924年生于山东济南
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
钱伟长称其“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
而他自己的学生则说
郑哲敏从来都是以国家重大的、急迫的需求为选题方向
做“雪中送炭”“爬坡出汗”的工作
文章图片
1947年 , 郑哲敏从清华大学毕业
一年后 , 24岁的他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
在力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毕业后 , 郑哲敏毅然做出回国的决定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
这是回国前 , 导师钱学森对他的叮嘱
也成为郑哲敏人生的主线
文章图片
1960年秋天
郑哲敏接到了开创“爆炸力学”这门学科的任务
【国家|巨星陨落!送别郑哲敏院士】当时 , 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两弹一星”研制
由于加工工艺落后
火箭里面很多形状特殊的关键零件很难制造出来
郑哲敏接到任务
用爆炸成形的办法 , 和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
要求很高的火箭零部件
为中国火箭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图片
1956年 , 郑哲敏(右)与科学家郭永怀亲切交流
1964年 , 我国开始地下核试验预研
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
流体弹塑性体模型
并应用这个模型对地下核试验当量做出了预报
他还钻研10年
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等一系列问题
改变了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
出于对爆炸事故和灾害的忧虑
郑哲敏还组织开展了粉尘燃烧和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研究
为国家解决了一批重大实际问题
文章图片
凭借杰出的成果和贡献
郑哲敏登上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但他自己感到“很惶恐”
总觉得“好像欠了什么完不成”
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眼前的“小”问题上
这是郑哲敏一生治学的信条
面对外界给予的荣誉
郑哲敏总是说 , 就想为国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先生之风 , 山高水长
送别郑哲敏院士!
推荐阅读
- 国家|2022上海国际热处理、工业炉展览会
- 堆芯|全球首座,世界领跑!
- 国家|张云涛: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国际第一方阵
- 项目|航天长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ECMO系统研发”原理样机联调成功
- 国家|光明日报评论员:向扎根基层的青年学子致敬
- 数据|聚焦解决 “卡脖子”问题 三六零旗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纳入新序列
- 国际|国家卫健委就《“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答每经记者问:着力发展国际领先的性智慧医疗装备
- 装备|国家卫健委答每经问:“十四五”将推进“5G+”医疗健康新模式发展 推动智慧医疗健康装备和应用创新
- 综合|千村万乡驭风:国家电投上海能科小(微)风机破局分散式风电
- 来源|北运河边的国家级非遗:穆氏花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