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东南亚防疫工作压力山大 有企业月亏4亿难堪重负

马来西亚 , 新增确诊近2万人 。越南 , 新增确诊超1万人 。印尼 , 新增确诊超5000人 。……当下 ,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东南亚地区肆虐 , 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 也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严重影响 。东南亚各国除了提供丰富的矿产资源外 , 也是全球制造业重要产业链之一 。
东南亚经济体生产活动受阻 , 相关产业影响几何?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当地中企感受如何?证券时报采访人员对此进行了调查 。
据“越南网”报道 , 工人流失、订单流失、资本流失是越南南部制造业面临的三大危机 。不稳定的疫情形势也使得不少国际投资者对越南业务采取观望态度 。
“疫情非常糟糕 , 我们总共3000多万人口 , 但新增确诊病例2万例 。”马来西亚华商李敏告诉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
疫情的肆虐也迫使东南亚多国企业将订单分流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 , 中国在疫情中表现出优异管理能力 , 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多家上市公司通过互动平台回应东南亚疫情影响 , 从相关回复情况看 , 总体疫情影响可控 , 未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

视点·观察|东南亚防疫工作压力山大 有企业月亏4亿难堪重负
文章图片

越南经济增长神话被打破
“这次封城不一样 , 动真格了 , 路上执行封锁任务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 。”一位在越南经商的中国商人告诉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
正在遭受第四轮疫情袭击的越南 , 全国基本处于社会隔离状态 。8月23日零时起 , 越南军队及公安部直属机动警察部队正式接管胡志明市全部312个防疫检查站 , 以保证防疫措施得到完全落实 。
这场疫情 , 正在打破越南GDP连续多年增长的神话 。河内、胡志明和南部等主要经济区大量企业长时间停工停产 , 直接导致企业现金流和收入来源断裂 , 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多国外资企业都受到严重冲击 。作为越南经济火车头的胡志明 , 今年前7个月暂停营业的企业数量已达12071家 , 占越南全国暂停营业企业数量的30% , 比2020年同期增长25.7% 。据河内统计局数据 , 2021年1月1日至7月15日 , 暂停营业的企业有7400家 , 同比增长5%;完成解散程序的企业有1700家 , 同比增长22% 。
作为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第三大鞋类产品生产国 , 越南的多家鞋服供应商工厂受疫情影响被迫停产 。8月中旬 , 包括耐克、GAP等在内的超过80家美国服装和鞋类公司已经联名致信拜登 , 要求美国加快对越南的疫苗捐赠 。为了降低疫情带来的供应风险 , 美国鞋类提供商沃尔弗林集团 , 已经将部分产能重新转回中国 。
一家国际顶级体育品牌材料供应链的中国区负责人向证券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近期越南疫情严重 , 公司已经动态地将订单分流到中国、柬埔寨、印尼等周边国家的工厂生产 , 有部分订单回流中国 , 但不会全部放到一个国家去生产 。”
长期在东南亚从事贸易工作的吴先生告诉采访人员 , 相比印度 , 越南的产业链基础没有那么牢靠 , 企业来越南投资更多是相中了这里人工成本和效率 , 越南人口就那么多 , 潜在市场也就那么大 , 更多扮演代工的角色 , 一旦代工优势丧失 , 产业链会很快撤离 。“但去印度投资不一样 , 目前某些行业国内市场已经饱和 , 而印度人口与中国相当 , 他们去印度很多是布局当地市场 , 目标更长远 。”
“如果越南9月份还不能控制疫情的话 , 订单肯定会大量转移 。”从事塑胶业务的李老板在中越两地都有工厂 , 目前越南工厂亏损较大 , 全靠东莞的工厂在撑着 。他表示 , 当时是跟着重要客户产能迁移来到越南 , 客户因为贸易摩擦出口受阻 , 迁到越南生产 。
但碰上疫情后 , 因为越南产能严重受限 , 今年以来大都是在中国加工后发过来 , 越南工厂只是做一下简单的组装 , 随着运费高企且运力紧张 , 综合下来成本远高过在国内生产 。现在更是完全停工两三个月了 , 没有任何产出 , 但几百号人在工厂吃住 , 要发基本工资、交社保等等 , 压力颇大 , 令他萌生退意 。
越南政府此前实行“三就地”模式(就地生产、就地用餐、就地住宿)防疫模式 , 众多小企业因达不到这一模式而停产停工 。据报道 , 胡志明市约90%的制造纺织品、鞋类、箱包、电子产品和木制品的工厂因未能满足为工人提供现场住宿的要求而暂停运营 。但是 , 能达到开工条件的大企业也为执行这一政策耗费大量成本 , 不堪重负 。
英特尔越南公司的外联经理胡氏秋鸳 , 最近在胡志明市领导与外商企业见面会上表示 ,  从7月15日至8月15日 , 英特尔越南公司花费了1400亿越南盾 , 约合4000万元人民币 。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模式组织生产 , 费用开支将在此基础上翻倍 。希望城市在9月15日之前解除隔离和封锁 。
胡氏秋鸳说 , 越南革新开放30年 , 英特尔一直追随 , 并非常看重越南市场 , 但是如果疫情形势不改变 , 继续隔离封锁的话 , 英特尔不排除离开越南的可能 。
捷普集团越南公司(Jabil)也表示 , 公司产能只维持在疫情前的30% , 每月损失约合4亿元人民币 。如果这种连续隔离封锁的状况不改变 , 越南想要留住外资是非常困难的 , 当前包括捷普公司在内的很多外资企业 , 已经开始将订单转到海外 , 例如中国 。
美国-东盟商业联合会与越南美国商会的一份联合调查报告显示 , 大多数在越美企手握巨额订单 , 而现在生产被迫停滞造成订单急剧流失 。报告显示 , 这些企业正考虑缩减在越产能和资本投放 , 同时“不排除把越南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

视点·观察|东南亚防疫工作压力山大 有企业月亏4亿难堪重负
文章图片

缅甸订单涌入现象不明显
印度、越南等国家疫情失控后 , 订单是否流向缅甸、柬埔寨等周边国家?证券时报采访人员在采访中获悉 , 受限于缅甸政局不稳定 , 很多客户不敢贸然在缅甸多下订单 , 订单涌入的现象并不明显 。缅甸的经济接连遭到重创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今年以来缅币持续贬值 , 缅币汇率创下历史最低纪录 。自2月初至今 , 缅甸央行已累计30次向市场投放逾1.1亿美元以稳定缅币汇率 。8月以来 , 缅甸央行已分六次向汇率市场投放2300万美元 , 但缅币近半年来贬值近20% 。货币贬值使得食品、药品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 银行取款限制导致的现金流紧缺也使得很多企业和贸易难以保持运转 。
缅甸仰光一家制衣厂负责人吴女士向采访人员表示 , 疫情对缅甸工厂的运转影响不大 , 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年初的政局不稳 。制衣厂主要从中国采购原材料 , 接欧美、澳大利亚等地的订单加工成品衣服再发往国际市场 。年初政局不稳定 , 很多企业倒闭关门 , 由于未来局势不明朗 , 很多顾客不敢在缅甸工厂下单 , 从5月20日至7月20日 , 整整两个月吴女士的制衣厂都没有接到新的订单 。
雪上加霜的是 , 原材料和运费价格上涨进一步削弱了缅甸制衣厂的利润 。以海运为例 , 往年吴女士从中国采购原材料运到缅甸 , 约2000美金一个货柜 , 现在涨到约四五千美金一个 。海运昂贵 , 陆运也由于中缅边境的关口疫情防控而被迫绕道越南、柬埔寨再到缅甸 。
柬埔寨承接部分订单转移
以制衣制鞋业为经济发展主要收入来源的柬埔寨 , 承接了部分因疫情影响而转移来的订单 。
在柬埔寨生活20余年的华人张亮对证券时报采访人员表示:“确实有部分订单转移到了柬埔寨 , 我们工厂有7000多人 , 最近订单一直都在呈上升趋势 , 我们还在扩大厂房 。”
由于疫情控制政策不同 , 出现疫情后 , 柬埔寨当局不会立即叫停工厂 。“疫情发生以来 , 工厂一直都没有停工 , 如果工厂内出现疫情 , 需要看患病的人数比例 。如果患者很少 , 工厂就可以自己处理 , 让工人在家休息 , 柬埔寨政府不会直接叫停生产 , 如果叫停 , 很多民众会失去生活来源 。”张亮说 。
张亮以干丹省为例介绍 , 干丹省有大大小小200多家制衣制鞋厂 , 来品加工制造业已经成为柬埔寨的支撑性产业 。2020年疫情发生后 , 柬埔寨的旅游产业遭到重创 , 柬埔寨全球知名的旅游景点吴哥窟游客数量锐减 , 从事旅游行业的民众失去收入来源 , 柬埔寨政府更加重视制造业稳定 。
柬埔寨的疫情形势同样不容乐观 。柬埔寨卫生部29日通告 , 8月28日 , 柬埔寨新增438例确诊 。截至8月29日上午7时 , 柬埔寨累计确诊约9万例 , 累计治愈约8.8万例 , 累计死亡1881例 。确诊患者包括航空入境乘客、自泰国越南返柬劳工、社区民众、公务员、制衣厂工人等 。目前Delta变异病毒已扩散至23个省市 , 仅剩白马省和桔井省未受波及 。
一直以来 , 劳动力成本便宜是东南亚国家的竞争优势之一 , 不少附加值低的工厂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国家 。1999年 , 张亮初到柬埔寨 , 柬埔寨籍工人底薪约30美金每个月 。今年 , 柬埔寨制衣制鞋工人的底薪涨到了195美金 , 加班费是1.5倍 , 订单量大的时候工人一个月到手约300美金 。
张亮认为 , 越南疫情严重对部分企业有好处也有坏处 , 好处是部分越南的订单转移到了柬埔寨 , 坏处是有些工厂的原材料需要从越南采购 , 越南多个城市封城工厂停工 , 工厂经常出现物料紧缺的情况 , 只能紧急从中国国内采购 。不过 , 越南疫情对箱包加工厂影响不大 , 箱包加工厂的原料基本来自中国 。
马来西亚疫情 波及全球芯片供应链
马来西亚最新一波疫情自7月开始大爆发 , 目前封城处于无限期延长中 , 马来西亚政府计划在病例数降至每天4000例以下时逐步重启生产活动 , 不过现在看来仍遥遥无期 。
“我们塑料订单转移的情况暂时未听说 , 对于我们来说 , 其实目前什么也做不了 , 连家门都出不了 , 更别提出国了 , 所以能怎么转移呢?大家心态都很消极 , 无计可施 , 只能寄希望于疫情尽快得到控制 。”马来西亚华商李敏表示 。
中国手套企业则已收到转移订单 。中红医疗在互动平台上透露 , 受马来西亚等国疫情影响 , 该公司订单量有所增加 , 特别是大客户订单有显著提升 。蓝帆医疗也在互动平台上表示 , 随着国外疫情的反复 , 该公司近期有收到部分转移订单 。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出口国 , 对于全球最复杂的两条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电子产业链 , 马来西亚都占有重要地位 。马来西亚制造业商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的近85% , 其中 , 电气和电子产品出口份额占比最高 , 约占总出口额度的37% 。此外 , 马来西亚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封测基地之一 , 马来西亚疫情的影响可能会蔓延到全球芯片的供应链 , 进而影响到汽车、电子设备生产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近期已有部分国际汽车厂商或零部件供应商宣布生产线大规模停产或减产 。
8月份 , 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工厂先后封闭停产 , 其下游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公司中国副总裁徐大全在其朋友圈表示 , 博世的ESP/IPB、VCU、TCU等芯片将受到直接影响 , 预计8月后续基本处于断供状态 。
对此 , 王涵认为 , 此事对中国而言或是“短危长机” 。从全球贸易结构看 , 中国与东南亚产业链的深度一体化 , 使得中国高度依赖东南亚产业链 , 东南亚疫情导致的生产受阻可能会直接对中国的相关产业链造成影响;长期看 , 中国产业链稳定性优势或进一步凸显 。中国在疫情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异的管理能力 , 是几乎不可替代的 。
马来西亚疫情让“缺芯”问题雪上加霜 , 这也让各方意识到 , 扶持国内汽车芯片的重要性 , 对于相关公司或许是机会 。8月27日 , 深市上市公司亚太股份在互动平台表示 , 公司ESC产品的性能可完全替代博世的ESP产品 , 但ESC产品用到的国产芯片目前比较少 , 公司正在积极与国内汽车芯片大厂沟通合作开发事宜 , 尽早完成国产芯片以及搭载国产芯片的ESC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工作 , 同时也会有国内主机厂加入三方联合推广 , 这对于推广使用国产芯片以及搭载国产芯片的底盘电子制动系统总成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 也是解决多年来汽车行业芯片紧张问题的契机 。
多家A股上市公司回应影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额为4.74万亿元 , 同比增长7% , 双方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今年1~7月 , 我国对东盟进出口21.34万亿元 , 同比增长24.5%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可谓愈发紧密 。近年来 , 中国不断加大对东南亚投资力度 , 众多中企遍布东南亚各地 。
近日 , 多家上市公司通过互动平台回应东南亚疫情影响 。从相关回复情况看 , 总体疫情影响可控 , 未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
8月27日 , 海鸥住工在互动平台上表示 , 公司越南新建工厂目前重要设备的安装受技术人员延迟入越影响 , 新建工厂投产滞后 。现在越所有员工及基建施工人员按越南政府规定实施“三就地”政策 , 吃、住、工作都在厂内就地安排 , 为阻断疫情扩散越南国家实施社会隔离 , 导致物料进出受到一定影响 。
潍柴动力在回应博世马来西亚工厂的停产对行业的影响时表示 , 部分核心零部件的短缺对行业会有一定影响 , 但客户需求真实存在 , 不会消失 , 对此公司也制定了相关应对措施 。
苏州固锝表示 , 目前其马来西亚公司运作在80%的产能 , 公司已完成全员疫苗接种 。公司防疫严格 , 但是不排除员工可能在外感染的风险 。
安利股份表示 , 安利越南已基本完成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 但目前越南疫情形势恶化 , 且疫情防控措施严格 , 公司生产技术人员无法进驻工厂进行辅助设备安装及生产线投产调试 , 将延迟投产 。
共创草坪表示 , 近期越南南部疫情持续蔓延 , 越南共创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 目前有1000余名越籍员工按照所在地西宁省政府“三就地”的防疫要求 , 采取住厂措施 , 减少对外接触 , 避免生产中断 。
此外 , 百隆东方公告 , 越南百隆的实际产能已恢复至38%左右 。博威合金越南基地曾停产2个月 。
【视点·观察|东南亚防疫工作压力山大 有企业月亏4亿难堪重负】“我下周就要过去了 , 目前那边的公司已经恢复正常开工 , 我们只有两个选择 , 要么过去 , 要么离职 。”一家A股上市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 他即将奔赴印尼 , 参与生产管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