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妥协or抗争?跨境电商卖家 困在知识产权“围猎”中( 三 )
文章图片
预计到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或将突破9万亿元 数据来源:亿欧
亚马逊,是大量中国卖家出海的最重要平台之一 。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三年间,亚马逊中国卖家占比逐年由23%升至42% 。在中国跨境电商里,广东卖家占到70%,其中50%又来自深圳 。
围绕中国的跨境电商群体,各种下游产业链逐渐成型、完善,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政府和平台监管的重点,也成为投机者眼中的“肥肉” 。
02 信息不对称 平台规则被“巧”用
【电子商务|妥协or抗争?跨境电商卖家 困在知识产权“围猎”中】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屡遭诉讼,更多是原告巧妙利用了亚马逊规则,从卖家那里获利 。但客观来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究竟是什么,让中国跨境电商卖家惹火上身?
周海承认,事实侵权行为的确存在,只是卖家不知情 。
“侵权的情况分好几种,一种是商标,一种是专利,比如外观专利、结构专利等 。举个例子,假如有别的品牌卖的产品与我卖的产品外观设计上一模一样,对方先拿到了外观设计专利,他就可以来起诉我 。”
他表示,外观很难用关键词精准描述,只能去专利局进行图片识别,但图片识别的结果也不稳定 。
跨境电商观察人士、蓝海亿观网创始人吴以辉也表示,事实侵权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卖家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或出于侥幸心理使用了某个词 。
仔细研究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诉讼,可以发现案件存在一些共同点 。
张宁律师表示,这类侵权诉讼,绝大多数都是在美国伊利诺伊北区联邦地区法院(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Northern District of Illinois)和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Southern District of New York)进行的,而且每起诉讼都批量起诉了多个卖家账号 。比如“乌龟水垫案”,被告卖家达183名 。
Wesley E. Johnson是美国当地律所GOODMAN TOVROV HARDY&JOHNSON LLC的知识产权律师,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采访时称,在美国,类似案件针对美国公司提起的诉讼并不常见,因为大多数被告位于中国,被指控为“造假者”(counterfeiters);双方匿名在美国也不常见 。这些案件有时被称为“附表A案件”,因为被告被列为“附表A中确定的合伙企业和非法人团体” 。在一些案件中,甚至原告也被匿名,据说是为了防止被告在法庭开封前了解更多有关案件的情况 。
谢卓亨长期观察下来,认为类似的侵权案已经形成了“套路”,在这些手法的精准拿捏下,卖家很难不束手就擒 。
谢卓亨透露,“有一批人专盯销量不错的跨境卖家,他们会看店铺商品的文字描述、图片及产品本身有没有涉及其他品牌,一旦找到了线索,他们就会找律师和机构找到这个卖家,并表示如果不给多少费用的话,便会向亚马逊进行投诉 。”
推荐阅读
- IT|95306铁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升级上线 可24小时办理货运业务
- 电子商务|美容贷“抹黑”征信 谁来负责?
- 电子商务|员工抱怨亚马逊太冷酷:工伤后得不到赔偿 还不让休假
- 电子商务|国际品牌崛起 亚马逊在全球购物应用安装量中下滑至第四位
- 电子商务|无需扫码、碰一碰即可完成支付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充电桩项目启动!
- 电子商务|经济日报:淘宝禁止好评返现 “水”评会少吗?
- 电子商务|美参议员直言比特币解决不了不平等:仍然被富人把持
- 电子商务|相互宝关停:10年网络互助的功与过
- 电子商务|俞敏洪回应农产品带货被吐槽贵:选的是最好的 不是最便宜的
- 电子商务|同花顺子公司因荐股软件管理等问题 被浙江证监局要求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