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发一定出货。”“蓝绿修改器启动!”“今天什么鬼运气啊,不玩了!”……以此往复。
文章插图
【 冲动|为什么明知是骗氪,还是忍不住氪金的冲动?】之所以想聊关于抽卡的话题,纯粹是因为我个人最近在两款抽卡手游获得的体验差距导致有感而发。至于是哪两款,这里不作明示,大家接着看也应该能猜出来。但存在差距并不意味着哪款抽卡手游就良心哪款骗氪嘴脸难看,只要涉及抽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是换种抽法满足你的欲望和厂家的钱包而已。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清楚本质,为什么我还是管不住氪金的手?除去“她就是我老婆”的“宿命”,到底还存在哪些方面甚至哪些层面的理由?
文章插图
如果追溯抽卡手游的鼻祖,可能大家里脑海第一时间浮现的名字会是“扩散性百万亚瑟王”。我也是从这款游戏中认识到了何为抽卡,何为月卡,并因经济情况将月卡党的身份坚持至今,哪怕游戏一再迭代。已经记不太清当时的卡池概率,那就拿最近大家比较熟悉的0.6%举例吧,这个概率看上去很低,如果一直维持0.6%理论上要到第167次行为才能触发“奖励”。但抽卡游戏有保底机制,90发保底的存在让你觉得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加上厂商不定期的“福利”,培养了你抽卡的习惯,从而加大了行为的复现可能性。
文章插图
抽卡这个行为向来不是玩家一个人的事,厂商同样参与其中。作为厂商,毫不避违地说,目的自然是赚钱,卡池的设计将直接关系到从玩家那流到钱包里的钱有多少。这里引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句口诀:“桑代克的猫,巴普洛夫的狗,斯金纳的老鼠”。讲的是心理学家们和他们的实验对象。其中,斯金纳的老鼠实验(又称“斯金纳箱理论”)揭示了人那些看似自发的操作性行为的规律。说通俗点结合上述的抽卡就是,厂商送了你一定的抽卡道具,你知道只要按下抽卡按钮就能出奖励,哪怕不是最顶级的,那么你也会因为“正强化”的缘故增强了抽卡这一行为。但如果一直不出货,玩家的正强化会被挫败逐渐消退,因此有了所谓的保底机制。
文章插图
另外,为什么卡池不设计绝对稳定的出货概率而是具有一定随机性,在不考虑计算机无法产生真随机的因素的前提下这一设计还利用了人们天性中对于不确定事物的好奇和期待。如果一成不变,人很容易就厌倦,就像你在流水线日复一日工作的感觉。从玩家的角度,作为人的角度考虑,还有感性先行,理性后至的本能性冲动,只能看到一时而无法顾及长远的视角局限性等影响,更不要说作为约束者的理性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宕机不起作用了。
文章插图
以上仅是我个人浅薄的见解。要不是某游送的十连让我抽到了限定角色,可能现在的我就已经在后悔为什么要为了限定氪金了。总之,还是那句话,理性消费,真正的老婆还在现实中等着你努力去迎娶。
推荐阅读
- 武魂|火爆传奇:为什么那么多人热爱侠客冰雪?侠客冰雪哪里好玩?
- 沙盒|部落与弯刀:为什么天星的好感度满分了还不能招她进自己的队伍?
- 碎星锤|王者荣耀:鲁班和孙尚香为什么能出碎星锤代替破晓,其他人却不行
- 关羽|纪灵能和关羽打平,之后又跟张飞打,为什么不到十合就被刺死了?
- t1|不明白vivo为什么要推出T1?这篇文章我们来分析下
- 星巴克|继“乌兹为什么是神”后,狗黑又出了一个爆梗,UZI版《孤泳者》
- ag战队|KPL秋季赛最佳阵容候选人公布,百万仙友抗议:有AG,为什么没有灵梦和秀豆?
- 暴雪|魔兽怀旧服:暴雪为什么会开赛季服?三种服务器有一种没达到预期!
- 文明与征服|王者荣耀:为什么大神的射手几乎都不出电刀,就算出,也不会首出
- 娜可露露|王者荣耀:娜可露露崛起后,为什么就是赢不了,优势总会被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