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otPark|科创界“扫地僧”李泽湘( 二 )


大疆的崛起就源于李泽湘的一次探索 。
他在港科大开设了一门机器人比赛课程 , 通过8个月“魔鬼式训练” ,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 尤其是学会运用深圳的供应链来打造产品 。 这门课 , 汪滔修了两次 。 2006年 , 汪滔随李泽湘读研时创办了大疆 。
汪滔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不仅是打造产品的能力 , 更有在大疆数次危机及转折时刻的决策、资金、人才各种支持 。 大疆创立次年 , 团队一度跑光 , 汪滔无助地找到李泽湘 , 不仅获得了投资 , 李泽湘所培养的哈工大深研院第一届研究生也成了大疆重整旗鼓的生力军 。 2012年 , 大疆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机“精灵”面世 , 国内投资公司却都把大疆当成玩具公司 , 李泽湘为此赴硅谷向看好大疆的著名风投家取经 , 并通过他把样品送给硅谷科技大佬 , 后大疆获红杉资本数千万美元完成A轮融资 , “精灵”引爆全球市场 。
“不要沉迷于港科大的美景 , 要干一番事业 , 到深圳、松山湖去 。 ”李泽湘常激励学生 。 从汪滔开始 , 港科大学生接踵回内地创业 。
李泽湘相信 , 广深莞及周边过去40年发展起来的供应链体系 , 为学院派创业者提供了巨大支持 。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完整、反应最快、性价比最高的供应链生态 , 硅谷的创业者都会来这边完成产品迭代 。 ”李泽湘说 。
如同当年的固高 , “去开创产业”是他向学生传递的使命 。 李泽湘认识到 , 中国产业发展渐入深水区 , 需把重心从跟随模仿转向研发核心原创技术 , 并迅速将其产业化 。 “我们的项目 , 在产品方向上都是新赛道;在技术迭代上都愿意把科学原理搞得很清楚 , 过去没有的技术就自己去研发 。 ”他说 。
3126实验室成立30年 , 李泽湘回头看 , 100多名毕业生 , 有三分之一走上创业道路 , 创办了28家企业 。
珠峰“大本营”
“硬科技创业 , 就好比攀登珠峰 。 ”李泽湘这样形容失败率极高的创业领域 。
站在XbotPark“在孵团队”展示墙前 , 他有些感慨 。 “这是几年前做的展示 , 回头来看 , 谁适合、谁不适合创业 , 基本能看出来 。 ”他指着一个个或耀眼或沉寂的名字 , “这是最早挂掉的一家 , 团队来自英国留学生 , 不具备把产品做到极致的能力;这家的产品定义不错 , 缺乏技术 , 半死不活;云鲸、海柔这几家 , 都成了独角兽……”
然而在松山湖科学城之外 , 全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在硬件孵化领域成功率如此高的地方——共孵化60多家公司 , 存活率达80% , 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公司达15% , 硬科技公司达100%!李泽湘颇为他的年轻人自豪:“给个对比数据:过去10年深圳出现了大概28家独角兽企业 , 广州可能十几家 , 小小的松山湖能出来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 , 确实了不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