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三年;浮沉录( 五 )

(上表格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 注:上表的“云充电”实际是“云充吧”;“非常点”实际是“非常电”)

也是在这一年 , 共享充电宝创下行业最短爆发期的“笑话” , 坐上了“共享单车”的红利 , 却在共享单车洗牌前先进入调整期 。 共享充电宝项目前期也是通过设置免费使用时长 , 租价也就一元每小时 , 并用补贴战来快速拉新以及占领市场 。 当线上流量越来越贵时 , 投资人更多是冲着线下流量入口来 , 错误地预判共享充电宝行业也能像共享单车一样 , 砸钱进去就能快速地吸引流量;未想到这个行业教育用户的时间要比预期更长 。 实际上 , 共享充电宝前期存在的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 资本方就带着高预期疯狂入局 , 共享充电宝在初生代虽实现了“一夜暴富” , 但也加速了投资人的预期破灭 。 前期问题包括:对大众来讲 , 是否是伪需求;重资产模式让盈利模式变得更难实现;产品体验不佳;场景需求和渠道维护难;且前期还没形成技术壁垒 , 现成的商业模式很容易被复制粘贴;百元押金仍是多数大众难以接受的门槛等等 。


2018低调耕耘:像个“被遗忘”的富一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