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糖丸”爷爷!为救全中国的孩子,他曾拿自己满月儿子试药……( 六 )

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理应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但是,在毕业前夕,有一双巧手的顾方舟却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职业,选择了从事当时基础差、价值低的苦差——公共卫生。

大学期间,他在北医遇到了严镜清先生。严镜清早年赴美留学,归国后是享有盛誉的公共卫生专家。当时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刚刚起步,国人对公共卫生很陌生,卫生环境恶劣是当时多种疾病流行、高死亡率的直接诱因。严先生常在课堂上表达深切的担忧与思虑,顾方舟动情忧心,每思及此常潸然泪下。

顾方舟一直没有忘却考察矿工卫生状况归来的同班同学的讲述:矿工衣不蔽体,不见天日,时常被包工头打得流血露骨头,病死了就扔到万人坑里……偌大的教室里,聆听着女同学的哭诉和同学们的抽泣,顾方舟内心的信念逐渐明晰:做一个公共卫生学家,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他说:“当医生一年只能救有限的病人,我们国家这么苦,正缺少公共卫生行业人员,我做这个,一年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呢。”

顾方舟毕业后到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的研究工作。在这里,顾方舟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一段时间,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很快掌握了研究方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顾方舟被派往中朝边界开展伤员痢疾防治。在冰天雪地中,接受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