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体理论”能否照亮暗宇宙?( 四 )

牛津大学的法恩斯博士用暗流体理论预言了星系中“暗物质晕”的形成 , 这和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相一致 , 在我们银河系的周围存在大量的暗物质晕 , 它们可能是银河系中“迷失的物质” , 如果没有暗物质晕 , 那么银河系外围的恒星不可能以目前的速度绕太阳旋转 。 然而 , 法恩斯对暗物质晕的预言似乎与暗流体理论“自相矛盾” , 既然暗流体替代了暗物质 , 法恩斯似乎应该预言“暗流体晕”在星系周围或星系中心的存在 , 不能“左脑”将暗物质“请出去” , “右脑”将暗物质“请进来” , 对“暗物质晕”的预测似乎多此一举 , 但是 , 法恩斯用暗流体解释了星系中恒星的快速旋转和星系的结构稳定 , 弥漫在整个星系的“暗流体”既在星系之间产生了排斥作用 , 也在星系内部产生了压缩作用 , 星系内的恒星在“暗流体”的挤压下向星系的中心移动 , 为星系的稳定提供了额外的压力 , 至于暗流体怎样从星系之间的排斥力转化为星系内的挤压力 , 法恩斯的理论显得含糊不清 , 存在很多疑点 , 他的理论需要得到天文观测和理论模型的更多支持 。 检验时空的暗能量和暗流体存在和属性的“最佳场合”是在宇宙的空洞 , 天文学家发现了跨度为一亿到十亿光年的巨型空洞 , 他们不能很好地解释空洞的形成 , 在空洞中含有少量的星系 , 它们由小变大 , 从中也许可以找到暗能量和暗流体持续涌现的痕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