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进化,智在未来!封面“智媒云”建设纪实( 二 )

----云中进化 , 智在未来!封面“智媒云”建设纪实//---- http://

云中进化,智在未来!封面“智媒云”建设纪实

----云中进化 , 智在未来!封面“智媒云”建设纪实//---- http://


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当人们还无法想象 , 这些技术将如何改变获取资讯的方式 , 或是相互沟通的渠道时 , 一个云集这些新技术的智媒云平台建设 , 已在一家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展开 。

2020年1月11日 , 封面传媒将重磅发布智媒云3.0版本 。 就在一个多月前 , 封面传媒从2019年中国报业技术年会上 , 捧回“2019年中国报业技术创新企业”、“中国报业媒体融合、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项目创新奖”两项大奖 。 2016年10月 , 封面新闻率先提出打造“智能+智慧+智库”智媒体 , 此后一千多个日夜 , 封面新闻完成技术迭代升级 , 看似不动声色 , 实则步履坚定 , 且征途仍在继续 。 这个过程 , 包含着一个传统媒体自我革命的勇气 , 一个创业企业走向未来的雄心 , 还有一系列艰难也坚定的抉择 , 以及那些对于光荣和梦想的传承 。 从封面新闻身上 , 看到了都市类媒体转型的亮光 。 创业者 “我们走在一起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愿景究竟是什么?”2016年1月27日 , 在初创团队的首次谈话上 , 参会的23位员工被提问 。 这让党韬有点懵 , 他是技术开发部的第一位员工 , 也是封面传媒的首位入职员工 , 这种比较理想化的问题 , 他此前并没多想 。 “我们今天还没有挣到一分钱 , 但我们必须谈愿景、谈情怀、谈追求 。 ”在高层们的认知中 , 封面传媒有着异于其他创业公司的意义 。 2015年10月28日 , 封面传媒诞生于四川成都红星路二段70号 。 这里是西部传媒行业的地理标志 , 承载着《四川日报》60多年的光辉岁月 , 诞生过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 , 到2016年6月14日 , 封面新闻获批国家一类新闻信息服务资质 , 成为全国第二家获此资格的移动新闻客户端 。 “封面新闻的诞生有它的必然性 。 ” 党韬记得 , 在这次谈话会上 , 封面新闻再次被确定为要给互联网空间提供正能量、年轻态、视频化的信息流 。 从传媒出发 , 但不是只做传媒;重视内容 , 但不是只做内容 。 要处理好技术、资本和内容的关系 。 于是 , 这家从传统媒体中走出的创业公司 , 确定以技术驱动核心 , 面向全球的人才招募从成立那刻起启动 。 在岗位设置上 , 技术类占比近一半 , 内容从前端设计到PHP开发 。 截至2016年4月 , 封面新闻从收到的8000份简历中 , 遴选出108人 , 加上报社选派的25人 , 组建起133人的团队 , 其中 , 技术团队分为数据研究部、技术开发部、产品部和设计部四大部门 。 截至2019年年底 , 技术人员比例始终占到全员一半左右 , 且核心员工基本没有流失 。 进化之路 当时 , 摆在技术团队面前有两条路 , 一条是直接购买服务 , 从单独的后台生产系统到包含全流程的解决方案 , 收费都不高 , 这也是当时大多媒体的做法 。 “但我们选择完全由自己研发 。 ”如今 , 封面传媒的整个技术团队都庆幸这个选择 , 尽管看似笨拙 , 但为随后一系列自主产品的研发打下扎实基础 。 2016年3月 , Alpha Go击败代表人类出战的李世石 , 人工智能备受关注 。 当年10月 , 封面新闻率先提出建设智媒体的目标 , 要成为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媒体 。 ——整个公司都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感笼罩 , 一个全新智能时代正在到来 。 技术、产品和内容部门的高层们 , 去国内同行中转了一圈 , 在大多媒体都是向企业购买技术时 , 封面坚持打造自己的技术团队和核心技术 。 “凌晨2点有新想法 , 发到群里 , 4点还有人回复 。 ”数据研发部门的负责人说 。 在一周后的反馈会上 , 记者编辑的使用感并不好 , 集中在这个“移动稿库”发稿慢 , 流程长 。 于是 , 如何实现技术与媒体痛点的精准对接 , 成为摆在这群程序员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 事实上 , 这群程序员们觉得自己挺了解内容团队需求的 , 最初内容管理平台的研发 , 他们精准抓住一键打水印、一键排版等新媒体发稿需求 , 这让封面的内容管理平台备受行业关注 , 被一线编辑形容为“最懂新媒体小编的后台系统 。 ” “后来 , 主管内容的领导召集我们所有技术人员开了一个会 , 完整展示采编部门工作流程 。 ”也是这次以后 , 针对“封巢”系统的升级迭代开始加快 , 从发稿流程到考核体系 , 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贯穿到“策采编审发考”全流程 。 实践之探 媒体转型融合终究是人的思想转型 。 这次之后 , 技术团队总能发现一些传统习惯的改造空间 , 而一个小小的创意 , 常常会孵化成一整个项目 。 2017年11月16日 , 在智创未来2017 C+移动媒体大会上 , 机器人“小封”成为封面新闻的240号员工 。 青川地震时 , 它的报道8秒成稿1300字 。 到2019年 , 它每月写稿超过6000篇 , 在“小封写诗”成为品牌栏目后 , 出版诗集《万物都相爱》 。 更进一步 , 这项兼有语音识别、意图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 , 为封面新闻在人机互动方面积累有效经验 , 更为下一步深度探索奠定基础 。 ——而小封的雏形 , 是最初技术人员有感于商场打折信息发布太散 , 且相关资讯整理太琐碎 , 于是尝试做的一个资讯聚合类小软件 , 可以自动搜集打折资讯 , 并整理成稿 。 2019年12月12日 , 2019中国融媒体发展论坛上 , “小封机器人”被组委会授予2019年度中国融媒体创新产品奖 。 同年4月 , 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分类榜”上 , 小封机器人顺利登上“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排行榜前十 , 是唯一来自省级媒体集团的机器写作工具 。 在《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分类榜”上 , 小封机器人顺利登上“人工智能写作平台”排行榜前十 渐渐地 , 技术团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个内容部门的会议 。 受每年高考后报道策划的启发 , 2017年开始 , 一款帮助填报志愿的软件上线 , 利用教育大数据、神经网络算法等技术为高考志愿填报提供智能化服务;感受到国庆黄金周旅游资讯的火爆后 , “机器人携手大熊猫邀你美丽四川行”大型活动上线 , 用户上传自己照片 , 由机器人打分拼颜值 , 上传景区照片 , 由机器人生成诗歌展示美景 。 似乎 , 每个部门都能成为灵感来源 , 甚至 , 有程序员在感知到现在相亲活动的火热后 , 一个“AI 人工智能相亲会”落地 。 这个利用人工智能、用户画像和推荐算法、夫妻脸匹配、可视化大屏等技术的改良相亲会 , 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 到今年 , 封面新闻拥有7大类的21个产品 , 形成“智能+”产品生态 , AI+场景已经应用到西博会、四川品牌大会、C21论坛、田园诗会、名医评选等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当中 。 对此 ,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曹顺庆评价 , “封面新闻完成了单一媒体形态上升到高级媒体形态的全过程 。 ” 智媒云3.0版本 , 以数据和业务双中台为引擎 , 是基于智媒体的全系统解决方案 , 由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运营三大矩阵构成 。 自我革命与智媒云 整个2018年 , 封面的技术团队都弥漫着自我革命的气息 。 这一年 , 内向融合赋能的封面云1.0阶段 , 迭代到外向拓展聚能的封面云2.0阶段 , 实现技术输出 。 “人们总是高估一项技术的短期效益 , 却低估它的长期效益 。 ”一位研发人员感叹 , 从最初基于人工智能与内容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封面云1.0 , 到基于智媒体初步探索研发的采编业务多线程协作的封面云2.0 , 每一次的迭代 , 都是在扎实研发和实践基础上的顺势而为 。 从2016年开始 , 封面云每两年一次的迭代 , 到2020年 , 封面云的再次升级 , 成为面向智媒生态的智媒云 。 到2019年 , 这是智媒云厚积薄发的一年 。 4月29日 , 由光明日报社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建设的“互联网+”智媒技术创新中心 , 与封面传媒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备忘录 , 双方将共建的“智媒技术云平台” , 这是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 , 打造的国内领先的新一代智媒体产品云平台 。 10月28日 , 在第四届C+智媒体大会上 , 封面传媒携手四川联通打造的全国首个多领域智媒云解决方案——“沃·封面”2.0版本上线 。 这是首个专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定制的解决方案品牌“沃·封面”的迭代版本 。 对此 , 业界评价 , 从封巢智媒体系统到智媒云一体化解决方案 , 封面技术完成从内向赋能到外向拓展的全新进阶 , 其核心表现在于技术输出以智媒云平台的构建为目标 , 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变 。 有市场的肯定 , 也有来自技术领域的认可 。 2019年8月31日 , 北京 , 华为生态伙伴精英赛2019决赛赛场 , 这是目前中国ICT(信息通讯技术)界规模最大的竞赛 , 也是封面传媒第一次携融媒技术自主研发的成果 , 参加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性赛事 。 在华为云解决方案优选赛中 , 被问及智媒云能否在现实中落地时 , 参与比赛的封面团队松了一口气 , 这个智媒云一体化解决方案 , 已经应用于米易、洪雅和阆中等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及“四川云”省级融媒体中心云平台的建设中 。 更为长远来看 , 随着5G时代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 , 未来还将通过与周边智能系统的持续对接打通 , 进一步拓展互联网综合信息业务能力 , 成为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智能体系中 , 面向C端的主要传播平台和交互平台 。 最终 , 封面智媒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在AI(人工智能)、SaaS(软件即服务)、IoT(物联网)的赛道角逐中获得出类拔萃奖 。 ——这也是本次比赛中唯一一家互联网科技传媒文化企业 。 强调企业文化建设 , 封面传媒办公区的咖啡厅 为智媒体而生 2020年1月11日 , 智媒云3.0版本将发布 。 此次迭代 , 将进一步通过数据驱动、算法重构 , 为媒体在视频传播、社群营销等领域强力赋能 。 这是一朵科技+传媒云 , 它为智媒体而生 , 以数据和业务双中台为引擎 , 是基于智媒体的全系统解决方案 , 由智能技术、智慧内容、智库运营三大矩阵构成 。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 , 智媒云都将是封面传媒进一步推进智媒体变革的核心动力系统 。 目前为止 , 智媒云的使用已经扩大到融媒体建设、各地都市报、党报和电视系统的融合转型中 。 另一方面 , 将科技作为封面新闻的标签下 , 对于未来趋势的探讨从未停止 。 眼下 , 封面新闻已建设四大实验室 , 包括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成立人工智能和未来媒体实验室 , 致力于媒体智能化革命;与中译语通合作成立CGI媒体应用实验室 , 致力于在商业垂直领域做好大数据媒体榜单应用;与百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发起区块链媒体实验室 , 致力于媒体区块链共识机制的达成、区块链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应用研究;与中国移动视频产业研究院共同设立5G智媒体视频实验室 , 研究5G视频的标准规范应用 。 同时 , 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支持下 , 由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牵头 , 封面传媒参与建设“出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 。 创业路长 , 让智媒体产生效能是所有转型媒体必须迈过的坎儿 。 于封面传媒而言 , 这个曾在一分利润没有 , 先谈情怀理想的企业 , 实现营收持续高速增长 。 2018年收入同比增长81% , 2019年同比增长近70% 。 与此同时 , 封面新闻2018年的纯广告收入占比47% , 2019年占比35% , 纯广告占比不断减少 。 这意味着封面新闻正在摆脱对纯广告的依赖 , 收入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 更代表着其对技术模块进行商业化改造的成功 。 许多人还记得 , 封面传媒在成立之初提出的建设愿景 , “中国不需要增加一个简单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 需要更多传统媒体成功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的互联网媒体公司 , 要兼具媒体人的理想情怀 , 以及现代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基因和制度安排 。 ” 初心未改 , 未来已至 , 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智媒体 , 这是行业发展趋势 , 也是封面传媒跋涉中的征途 。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王洪斌 编辑 邱天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