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7日CES大展上的34家区块链公司( 四 )

CES区块链参展企业的不足

CES参展的区块链企业在创新、脑洞、底层协议方面的进展可圈可点 , 但从中国视角看过去 , 会发现很多问题 。

首先 , CES参展的区块链公司无论是做应用的还是做技术开发的 , 大都基于公链模式 。 不是说公链不好 , 但目前的公链模式存在一些弊端 , 包括通证价格波动巨大 , 对应用方而言 , 成本难料;应用的通证经济模型设计简单 , 不符合实际情况等 。

其次 , 很多项目的模式在中国已经验证失败 。 比如来自法国的“BTU协议”项目 , 它们主要是消费积分换酒店和汽车租赁 , 但其积分价值没有支撑 , 很难被市场认可;再比如 , 来自美国Everyone makes Progress项目 , 用可穿戴设备收集用户健身数据 , 然后给予健身通证奖励 , 但是对健身数据敏感的需求方比如保险公司在保费设计模型中 , 最多将其作为参考 , 不会作为定价依据 , 因此其通证奖励几乎没有交易市场 , 中国的“走路赚钱”等早已宣告失败 。

还有一类是 , 模型虽然成立 , 但现阶段很难成功 。 中国的类似项目也都半死不活 。 比如来自卢森堡的ANote Music公司要做的是音乐版权上链交易 。 但是从中国的实践来看 , 搭建了这么一个区块链系统 , 如果没有深厚的行业资源 , 很难推动音乐人使用;类似的还有荷兰的Fluidensity公司 , 它们要做艺术品交易 。 这两个项目还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 , 如何证明上链的信息就是真实的 。 中国音乐、艺术版权的区块链项目没有推广开的重要原因是 , 区块链分辨不了真假 , 造假方如果抢先真品上链 , 那么后端的交易根本走不通 。 因此中国目前多通过联盟链方式解决这类问题 , 将具有权威认证的机构引入 , 实现链下信息的真实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