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保健品焦虑的年轻人,是你吗?( 六 )

说到这里,年轻人跟老年人其实对于亚健康、衰老和死亡有着同样的恐惧,但是在保健这件事儿上存在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教育和成长背景下的信息获取和判别能力的差异。

“代缴智商税”、“效果因人而异”、“盲目种草”、“应该有用,可以长期试试”等评论被发出,消费者在清醒地接受这种模糊的安慰——不管健康问题是否能切实解决,至少焦虑问题可以有所缓解。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保健品的盛行完全归结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在整个关于健康的生意中,还有许多其他角色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瑞玛·爱波在《健康的骗局:维生素的另类历史》一书中,从消费文化和科学认知的悖论角度,向我们推演记录了维生素的走红史,科研者、医生、药师、厂商、广告商……都在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出于不同的立场和考量,最后合力让维生素背离了它真实可以达到的效果范围。

仔细想想,很多与健康相关的补充剂也是这么被推到我们面前,仿佛服用之后就掌握了健康的要义。

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短期内可以看到的是,在各方利益推动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将会继续熬最晚的夜,吃最补的保健品,做最朋克的养生青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