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IE之死!( 四 )

一是在IE内核的基础上扩充功能:大多数在美化浏览器皮肤的基础上加入了在当时看起来非常实用、先进的功能,一举蚕食了IE巨大的市场份额。

二是凭借自己的实力研发新的浏览器:苹果公司利用自己的Webkit内核研发了Safari浏览器;比IE年龄还长却一直默默无闻的Opera,放弃了自己研发的Presto内核,开始用Webkit内核研发新款浏览器;网景公司被非盈利组织Mozilla基金会收购后,采用Gecko作为内核研发FireFox浏览器;谷歌也发布了以简洁、快速著称浏览器Chrome。

慢慢的微软觉察出了问题,于2006年发布了IE7、2009年发布IE8,但IE7/8相比当时其他浏览器,无论是在创新还是在体验上都差很远。因此,IE的市场占有率自2003年见顶后逐步下跌。

2018IE PC市场占有率已经萎缩到个位数

臃肿的王被赶下了王座,IE迎来了它的晚年。

垂死挣扎的凄凉晚景

在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战略失误后,微软于2011年3月14日发布了IE9,IE9刚发布后一个月,2011年4月11日,微软便提供IE10 PP1的下载,仅支持Windows 7以上用户安装,两个月后,微软又提供IE10 PP2,可以看出微软对于IE开发进度的加快,但有为时已晚。平心而论,这两款IE的用户体验还是蛮不错的,但用户对IE的印象还停留在IE6时代,卡顿几乎成了IE的代名词,没有人会再去使用一款"又土又卡"的浏览器了。浏览器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今日的稳定局面,不容IE再来分一杯羹。即使是2013年6月26日发布的IE11,也最终随着Windows8的“暴死而暴死”,再也没能掀起什么波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