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崩100个投资者,借债2亿做芯片,华强北小伙终成民营芯片第一人( 六 )

\n

而那时 , 国内那些生产MCU等中端芯片的公司 , 技术上早已成熟 , 却已经“坐了十年的冷板凳” , 一直活在进口芯片的阴影之下 。

\n

2016年10月 , 一颗原本价格在1.2美元的ST芯片 , 在一周之内涨到了4美元 。 利用这个机会 , 刘吉平向一个手写板客户推荐了航顺的32位MCU 。 这位客户拿了10颗芯片回去做测试 。 发现 , 航顺的32位MCU , 竟然能兼容ST的功能 。

\n

\n \n

\n

2018年4月 , 美国“封杀”中兴 , 以及随后的华为事件爆发 , “进口芯片存在风险”这个判断 , 逐渐在采购圈内传开 。 “你永远不知道 , 涨价和断货哪一个会先来 。 ”

\n

国内的产品纷纷开始寻找“备胎” 。 当刘吉平的代理商再推销航顺芯片时 , 大多客户都愿意“试试看” 。 最让他感触的 , 是当初那位“只用ST”的客户 , 也开始下订单做测试了 。

\n

去年 , 刘吉平获得了中航集团的融资 , 研发芯片十年 , 这是他的第一笔融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