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离职员工都在做什么?揭秘“腾讯系”创业江湖( 五 )

尤其是2014-2015年全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许多腾讯系校友也投身其中。2016年数量开始减少,到2017-2018年新设立的公司不足130家。

再来对比腾讯系校友创业公司在2013年-2018年实现融资的数量,跟大趋势的发展同样出现一定的吻合。融资一般需要一定的周期,创业大潮里井喷的创业公司于2015-2016年两年里比较容易地完成了融资,每年有过融资行为的校友项目数量突破300个,而2017年凭借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热炒的“风口”也使得大批公司成功融资。然而到2018年随着“寒冬”来临,破灭一大批公司陷入泥潭,腾讯系创业项目融资次数也相对减少。

腾讯离职员工都在做什么?揭秘“腾讯系”创业江湖

从融资轮次来看,“漏斗效应”凸显,从天使轮、A轮到B轮、C轮、D轮、E轮递减。A轮企业和天使轮的数量差距并不大,而到了能够进入C轮的企业,数据则成指数级减少, C轮以后的数量仅占上一轮的30%不到。创业的残酷性在这一串小小的数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有人“死”得很惨,有人笑得很欢。冰火两重天,这是互联网行业的常态。尽管2018年的冬天以往年要“冷”得多,但还是有231家腾讯系校友公司实现了融资,甚至扶摇而上并购、上市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