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重恩对话4位科学界大咖:如何面对两难的未来?( 二 )

----张峥

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用“赛先生”指称科学。百年纪念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讲席教授白重恩与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饶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谢宇,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主任吴国盛,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张峥同台讨论“科技对未来的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需要伦理监管

AI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如果真的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或者造成了不平等,我们有没有一些方式能够避免或者纠正这些风险或者不平等呢?几位学者在讨论中谈道,AI也好,基因编辑技术也好,都是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伦理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和人类未来生存的问题,解决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白重恩对话4位科学界大咖:如何面对两难的未来?

谈到为什么第一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出现在中国时,白重恩认为中国人做这个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我觉得科学发展的相对比较落后也是一个原因,比如我所在的学院,我们以前的学者从来没有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伦理审查委员会,因为我们以前的研究并没有触及伦理的问题。但是现在随着我们研究越来越接近前沿,我们认识到有这样的必要性,在学校里、学院里建立一个伦理审查委员会。我想慢慢的,各个层次,包括政府、法律,包括研究者的自律,都是在不断的进步。所以,可能不仅仅是中国人或者外国人的问题,而是在我们发展阶段,到这个转折点,会对伦理的问题更加重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