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LC到QLC是科技进步还是倒退?大家都冤枉QLC了( 三 )

图3/8

退一步说,即便QLC闪存真的只有500次P/E寿命,以1TB容量的硬盘为例,每天日常使用的写入量大概是20GB,再夸大一点算作50GB,写入放大率也往大了算,算作2.0,那么1TB容量的QLC硬盘可以使用的时间=500x1000/(2x50x365)=13.7年,对写入量多的人来说再翻倍到100GB每天,那么也能用7年左右,这已经远远超过普通SSD硬盘的质保时间了。如果是2TB的SSD,那可用时间更是要翻倍了。

只算P/E次数的话,其实500次已经足够很多人用了,别说现在的QLC实际能达到1000次水平了。不过大家担心的问题除了P/E次数,还有就是写入大半容量之后,SSD掉速以及空间不足导致的频繁擦写特定区域的问题。

误解2:如果已经写入80%固定文件,是不是剩下的20%会被不断擦写从而提前损坏?

坦白说,都9102年了还有人担心SSD硬盘会笨到“”逮住一只羊薅羊毛,这种观念还真让人有点意外,因为早在SSD硬盘发展初期,这个问题就被主控、算法解决了,这么多年不再重复提及是因为耗损平衡(wear-leveling)早已经是SSD硬盘的基础功能了,即便你写入了80%容量的数据,剩下的20%空间也不会频繁被写入数据,SSD主控依然会将数据辗转腾挪,保证每个闪存核心都是差不多的写入次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