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IP季:优质内容的“流量天使”( 三 )

但下滑并不代表着内容制作水平的同步下降。从马东的《奇葩说》,到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再到李诞和叶烽的《吐槽大会》,背后都能看到电视台内容制作团队的经历。

肉眼可见,电视台作为传统内容生产方,其视频栏目的背后往往有着完整的立意策划+稳定的视觉观感,让这些栏目更容易拥有长效的影响力,而长效影响力则是栏目成长为IP的先决条件,也是视频产品目前最理想的生存状态。

只是在现在的传播环境里,形成IP显然是一个更复杂的事。简单来说传统内容生产方能够给出形成IP的核心,可和用户之间形成的交互却越来越陷入一种局限,也成为了互联网媒体的优势有两点,一个是对受众的适应性,另一个是强大的宣发能力。

在前者的帮助下,优质内容与受众之间的接触不再是“内容被动等待、受众盲目试错”这样的传统关系,而是在算法等新交互逻辑的帮助下完成从内容定位到观看方式的精准匹配。

宣发能力来自于社交网络自身的裂变能力,但带来的收获也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裂变传播,传播过程中用户们的丰富参与形式,让内容制作不再停留在工作室内,而是延伸到了评论区、弹幕里,从而使内容形成新的生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