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点:氧气引发了的真核生物进化( 三 )

但是随着氢浓度的下降(就像地球历史上发生的那样) , 宿主变得依赖于预共生体生产的氢 。 同时 , 预共生体受益于这种关系 , 因为新宿主提供了有机底物来维持其代谢需求 。

但是 , 这并不是替代模型的终结 。 戴夫·斯佩耶(Dave Speijer)在该期刊中提出的第二种模型围绕氧气作为末端电子受体而运行 。 该模型基于以下假设:古宿主细菌和内共生体在其电子传输链中使用了不同的电子受体 , 而氧气(共生体中的电子受体)抑制了古细菌电子受体的能力 。

在可能发生共生的不稳定环境中 , 氧水平发生剧烈波动 , 拥有两个独立运行的电子传输系统似乎很有吸引力 , 该系统与不同的终端受体共同作用 , 可进行中间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 一旦环境中的氧气水平上升并稳定在新的水平 , 氧气便作为线粒体内的末端电子受体而保留下来 , 而古细菌受体则丢失了 。

氧气作为电子受体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增加了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 ROS)的产生 , 这可能会对细胞的大分子造成很大的损害 。 这为进一步的进化适应提供了选择压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