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中的野味:谁最偏爱蝙蝠们?( 三 )

\n

然而 , 总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人 , 出于猎奇、虚荣等心理和“滋补养生”的意愿而盯上了野生动物 , 从蛇、果子狸、鳄鱼到野猪、穿山甲、猫头鹰 , 甭管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还是水里游的、土里钻的 , 统统都想吃进肚子里——纵然这些野味携带一身致命病毒 , 哪怕营养价值和口感并不占优 , 但那些盯上它们的人依然我行我素 , 而“病从口入”的四字箴言 , 也被悉数抛诸脑后 。

\n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扩散 , 对于野味问题的声讨之势也在水涨船高 。 可是SARS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 , 若想真正让野味问题得到解决 , 光靠呼吁抵制断然是不够的 , 还有很多谜题需要破解 。 比如 , 究竟是哪些地方的哪些人更“钟情”于野味?搞清楚这一问题 , 我们才能更加了解国内野味市场的模样 , 进而有的放矢地将应对措施落到实处 。

\n

这也是本文想要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

\n

一、大数据下的野味市场画像

\n

有道是“没有调查 , 就没有发言权” , 想要描绘出我国野味市场的样貌 , 一番调研自然是不可缺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