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七年磨一剑,大年三十流血上市( 七 )

虽然中国票房成绩节节攀升 , 但终究是资本泡沫下的虚幻繁荣 。 著名导演冯小刚就曾“炮轰”票补现象 , 他说 , 一个电影宣传费加上票补一个多亿 , 甚至超过电影本身 。 “这(是)个恶性循环 , 年轻导演、年轻影视公司的小片怎么生存?”

2018年10月1日开始 , 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线上票补被取消 , 第三方销售平台的服务费用也被限制“不得超过2元” , 其中系统服务方收取1元 , 网络售票平台收取1元 。

“票补”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 它确实培养了中国观众线上买票、影院观影的消费习惯 , 但也助长了粗放的低价竞争之风 。 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李捷曾对媒体表示 , 取消票补能让电影行业回归内容质量和平台产品竞争 。

对猫眼来说 , 此前靠低价打下的江山 , 以后要靠“服务”、“内容”来守住 。

猫眼称 ,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 , 它已是中国排名第一的国产电影主控发行方 。

不过光掌控票务端远远不够 , 猫眼已将它的触手伸向影视内容制作的上端 。 经过几年的布局 , 在线票务的比重已经显著下降 。 如今猫眼的收入构成中 , 在线票务服务收入占59.8% , 娱乐内容服务占比29.8% , 娱乐电商、广告服务等占比均为5.2%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