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柯伊伯带天体那些事( 二 )

柯伊伯带的名字是以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命名的 , 但他没有预测到它的存在 。 1992年 , 人类首次发现了小行星15760 , 这是自冥王星和卡戎以来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KBO) 。 自从它被发现以来 , 已知的KBO数量已经增加到一千多个 , 直径超过100千米的柯伊伯带天体数目已经超过了10万颗 , 并且被认为都是存在的 。 柯伊伯带最初被认为是周期性彗星的主要来源 , 因为那些轨道周期不到200年 。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研究表明 , 该带是动态稳定的 , 而彗星的真正起源地是离散盘(Scattered disc) , 这是一个由45亿年前海王星向外运动而形成的动态活动区;离散盘的天体(如阋神星)有极大离心率的轨道 , 它们可以远离太阳100个天文单位 。

柯伊伯带天体—新视野号可能的研究目标 。 (艺术家的概念图) , 图:NASA ESA and G. Bacon (STScI)

柯伊伯带不同于理论上的奥尔特云 , 奥尔特云在距离上 , 要比柯伊伯带远上1000倍 , 且大多数聚集为球形 。 柯伊伯带内的天体 , 连同离散盘的天体 , 以及任何可能的内奥尔特云或奥尔特云天体 , 统称为海王星外天体(TNOs) 。 冥王星是柯伊伯带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天体 , 也是已知的体积和质量第二大的海王星外天体 , 在散射天体中仅次于阋神星 。 冥王星最初被认为是一颗行星 , 冥王星作为柯伊伯带的一部分 。 其地位导致了它在2006年被重新分类为矮行星 。 它在成分上与柯伊伯带的许多其他天体相似 , 它的轨道周期是一类的柯伊伯带天体特征 , 被称为“冥族小天体” , 它们与海王星有相同的2:3轨道共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