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吴京为什么不招他们待见?( 十 )

《流浪地球》的差评风波和站队互怼的影评 , 显露出光怪陆离处在快速变化中的电影受众心态 。

中国的电影供给侧正在突破流量电影的统治 , 通过艰难的单点突破 , 尝试工业化、类型化与精品化的转型 。 与此同时在内容消费侧 , “洋大人”的余威犹在 , 对国产电影的无脑吹捧和无脑黑共存 , 像《射雕英雄传》里瑛姑一样 , 对一灯大师的改邪归正迷惑且拧巴;新接触某个类型的内容消费者们欢欣鼓舞 , 演化出“三学家”群体(只看过《三体》的科幻爱好者) , 部分小众内容消费者在捍卫自己原本“纯净”的领地 , 做出“《流浪地球》算什么 , 我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拒绝姿态 。

大多数人对不同电影类型的评价标准未能建立统一认识 , 也对“我是什么样的观众?我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浑浑噩噩 。 部分机灵的电影制作者接受到反馈 , 既想建立稳固的垂直受众群 , 又忍不住去讨好大众利用红利 , 让电影的效果呈现与宣发方向暧昧不清 。

这就是2019年初的电影市场 , 混乱、分裂、生机勃勃 。

“常年20分的小明这次考了59分该不该鼓励”尚在其次 , 更重要的是这些商业电影新贵们展露出有别于好莱坞的独特性——《绣春刀》系列中贯穿全片让人喘不过气的来自中央集权的威压;《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中“犯我中国者虽远必诛 , 但我不多管闲事儿”的保守的民族自信;《我不是药神》里温和与犀利并存的现实主义批判;《流浪地球》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故土的眷恋与执着;甚至《延禧攻略》也呈现出不反抗男性统治 , 但尽其所能在权力框架内展现主体性的中国特色的女性觉醒意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