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吴京为什么不招他们待见?( 五 )

刘慈欣的集体主义还真不是某种上一个时代的革命情怀 , 反而是一种消解一切情怀的极端的实用主义 。

在刘慈欣这里 , “朝闻道 , 夕可死”式的对绝对真理的无限追求 , 可以凌驾在人类中心主义之上(这也是一种浪漫主义) , 除此之外 , 族群的利益(或者说人类的未来)大于一切 , 相比之下 , 个人的价值、权利与自由皆可抛弃 。 集体主义是必然选择 , 极权主义也并非不可接受 。

正因为此 , 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 , 为了让人类得以生存 , 联合政府可以承受非正常死亡数十亿人、人口减少到35亿的代价 。 而“火种计划”则更为冷酷:放弃几乎全部人口 , 让人类得以延续 。 在某种意义上 , 刘慈欣本人就是电影中吴京用伏特加点燃的AI原型 。

相当多针对集体主义或极权主义批判《流浪地球》的声音 , 都未必讨论到了点上 , 太多声音把《流浪地球》中的集体主义 , 等同于革命时期的集体主义 。 但它们之间最关键的区别是 , 前者将集体主义视作极端情形下非常规的手段 , 后者则将其视作常态化的某种信条 。 若无视这一区别 , 就相当于树立了一个假靶子 , 批判将失去价值 。

推荐阅读